文/旷之游
斗茶,顾名思义即比赛茶的优劣。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丰富了文化,增添了生活情趣。在这我就不细说古代的斗茶文化了。今天想和各位茶友分享一下现代的“1.3.6.9.5”斗茶法。
这里说的“1.3.6.9.5”是指以两款普洱生茶为例,当然适用于任何同类和同年份茶。茶入器皿后,不洗茶,各自分四次闷泡,1分钟,3分钟,6分钟,9分钟后出汤,最后一次出汤时间为5秒。以“正、香、苦、涩、甘、津、韵”为衡量茶叶好坏的判定标准。
前面四次闷泡主要是评判是否“正”,即:
一分钟出汤后,一看。工艺是否正确,比如说萎凋时间是否合适,萎凋时间过长,茶叶柔韧度不行。杀青时间是否正确,就会导致茶底颜色不匀,显花色,干、扁、瘦、黄,为次其条索应紧实肥厚,芽嫩显毫、齐整,充满活力。看汤色是否正金黄色,茶汤浑浊、沉淀物增多,则表示加工工艺及仓储环境有问题。
二闻。“闻香”大体茶香可分为显香、暗香。显香类的生茶闻茶的表面即会有缕缕的清香、鲜爽之气。用比较贴切的形容就是走进厨房一下子能闻到正在做的回锅肉的味道。香气是否一下能闻到果香、茉莉香或者有被氧化过的其他的花香,这都是属于显香味。暗香属于最高级的香,比如讲香气品性内敛,比如说我们用了八个小时炖的老母鸡,喝到嘴里的感觉,或者需要冲泡后闻杯和叶底方能领略它的香韵。再就是这茶是否会有烂菜叶的味道,是否有炒糊的味道。
三分钟出汤后,品苦、涩、甘、津。大叶种古树茶是不会让您品出一些不舒服的味道的如叮、麻、烟、酸、腥、霉、燥。高质量生茶具备苦、涩、香、甜的感觉,极至产品还有绵、润、重、悠的口感。大叶种古树茶内含物中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丰富,苦味偏重是其特点,如果其苦能化,且化得快为上品。涩:涩与苦总是相伴,有些品种涩感强些,苦味淡些,涩能生津且持久,舌底鸣泉为上品。甘:也就是我们说的甜,茶汤入口迅速回甘,口感越强烈、持久、平稳,越彰显其品质优秀。津:普洱茶的苦、涩感及其它物质渐渐转化,口腔里出现大量的口水,像泉水涌动,而且变的越来越绵润、醇厚、悠长,这就是优质生茶的共性。
六分钟出汤主要判断和三分钟出汤的落差是否很大,是否苦得不能入口,或者能入口却很难入喉,入喉之后的苦很不舒服,涩味重得是否让整个口腔呈现麻木、收紧口腔肌肉的状态。是否出现茶水分离,也就是说六分钟出汤的口感还不如三分钟的口感,那说明该茶内含物质不够丰富。
九分钟出汤,这个就很好判断了。只要是会喝茶的朋友应该一下子就能品出茶汤是否还有茶味,茶汤的厚薄。
最后一步,五秒出汤,差的茶在经过19分钟的闷泡后用淡如水来形容最为恰当,但是好的茶这个时候的茶汤应该是像糖水一样甜。
刚才我简单的把这个斗茶法和大家交流了一下,如果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最后赋诗一首:
华夏奇茗冠天下,冰岛为帝在勐库。
春芽昨夜翘首处,你侬我侬嬉笑忽。
高山错落显葱茏,红唇含翠柔夷拢。
朝出暮归采择季,一芽两叶未敢虎。
炒揉捻压循古制,霸王开弓石磨出。
天南海北聚滇池,南迫糯伍坝歪谷。
正香苦涩甘生津,地界悠长上青云。
黄金换的绿叶飞,暗香味茗古筝起。
昔归味惜重醍醐,霸糯香兮卷兰指。
懂过之后品户赛,忙蚌那焦大雪山。
众里寻他千百度,今日之醉不愿舒。
高手试与茶王过,众生相聚齐闻乐。
先生敢高歌,夫人须抚琴。
淡然杯中显,共赴星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