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阈值”高吗
首先来说,消费能够产生幸福感,没有争议。
对有些姑娘来说,没什么事儿是一个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买两个。对亭主来说,不开心的时候逛超市,出来保准坏心情烟消云散。
我妈妈常说一句话叫“过日子过的就是一个钱字。”但钱终究有限,真能随心所欲花钱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这些人未必幸福。
这里引进一个概念,叫做——阈值,指的是一个行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就觉得幸福的不行;现在过年,大鱼大肉,零食满桌,我们却只会感叹一句,没劲。
这是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得人们“阈值”不断上升的例证。
消费亦然。
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觉得人间美味,再吃两得个变成家常便饭,再吃两个也许就是负担了。
了解了“阈值”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之后,你就知道,适度的限制和自控很有必要,因为这是防止“阈值”不断升高的武器。
当然,亭主不是要劝大家全都不花钱、不消费,只是想和你探讨一下,消费和幸福之间,如何实现最高的效率。
从消费到幸福
亭主现在偶尔会怀念当初没有电商的日子,是因为那个时候想要一件东西,期盼着等待着,到了商场认真挑选,然后付款带回家,似乎是种仪式感。
现在呢,想买什么,打开购物软件,分分钟下单完成。买这个动作越来越容易,获得的幸福感却逐渐降低。我们也会遇到,因为买了太多乱七八糟的物品,而变成月光甚至负债,等到遇到真正的心中所爱,却囊中羞涩。
因此我说,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才是提升幸福感的好手段。
1、控制消费,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对自己是更重要的东西。减少买入使用频率低,实际效果差的物品。也就减少了“花钱买罪受”的情况,钱花了,没有享受到,却被懊悔心情萦绕的感觉,实在不怎么好。
2、规划预算,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具性价比的物品。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一件好物品,使用的时候往往有“这么超值,自己的眼光真好”的暗爽感觉,伴随使用频率,会是一种持续性很强的幸福感。
比如亭主家的扫地机器人,自从买回来,是真后悔,后悔买晚了。
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地板一尘不染的感觉,实在太好了。两口子再也不用因为谁扫地谁擦地争执,可以放心大胆让孩子不穿鞋满屋子撒欢乱跑。
我的一点小小经验
1、降低高频次消费的频率
生活中总有些开销是高频次的,每次花的不多,但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试着将频率逐渐降低,不会给生活带来本质上的影响,但会因为减少了次数,而让每次的预算更为充足。
亭主以前每年买入鞋子的数量是12双起,平均每个月买一双不止,女人嘛,总觉得鞋柜里少一双鞋。后来通过记账和预算,我尝试着让自己把买鞋子的间隔拉长,每两个月买一双,再到每季度买一双。
同样的花费,以前穿李宁,现在穿耐克,发现好鞋子就是好鞋子,体会到了传说中的“踩屎感”,让运动变成一种享受。
再比如下馆子,以前每个周末都要出去觅食,各种新餐厅,总少不了我们的身影。后来我们试着两个星期出去一次,中间的一周改为“家庭厨房实验”。
现在呢,除了朋友聚会,几乎很少主动下馆子,因为刘大厨私房菜比外面的好吃又健康。
2、提高单位消费的利用率
不要因为想买而买,而应该将自己内心的衡量标准明确并提高,还记得亭主写过选择的智慧吗,点击回顾。比如亭主现在买入一件物品的衡量标准,是必需+品质。
第一,如何衡量“必需”。
衡量“必需”的标准每个人都不同,但至少每周都要使用,每天都要使用更好,预期寿命不少于5年,10年更好。
因为这个标准,亭主把戴森吸尘器、胶囊咖啡机、榨汁机、料理机统统拔草。
第二,如何衡量“品质”。
有研究显示,真正的好东西,往往并不贵。
亭主的一个朋友在欧洲留学,她跟我说自己买大件之前,会到专业测评机构买相关产品的评测。比如她要给老公买剃须刀,就会去花几欧元买博朗系列产品的评测,显示博朗的入门3系评分不输顶级,价钱却差了几倍。
这类机构,国内还没听说,相信以后会很有前景。目前国内一些消费类网站提供各种测评,也是不错的参考。
其他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