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偶遇《断舍离》,读完掩卷沉思,当机立断,痛下决心,决定给自己的生活来一次彻彻底底的改革。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把好“入口”关,坚决不买不需要的物品。2017来势汹汹的“双十一”,再起风波的“双十二”,“红包”“凑单”……在我家都没有掀起大波浪,淡淡地来了又淡淡地去了!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用了几天的时间,找到那些留了多年的“宝贝”,其实早早成了“鸡肋”,现在终于被我命名为“垃圾”:丟了一些,送走了几个。有儿子时代的玩具金刚,有老姐送给我的红裤子,有三四年前“双十一”剁手买的实际只用了一次的大浴巾,也有女儿穿小了的宝宝衣服。然后,觉得自己的衣橱清爽些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断,易!不买就好。
舍离,何其难也!舍弃多余的废物?但这些应该不是废物吧?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简直就是无法脱离啊!
现在重读《断舍离》,只读第二三章“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里理由。”和“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如果第二章于我不痛不痒,第三章,我慎重地对待:
1.我要以自我为轴心,时刻注意提问时的主语,我……;提问时不是“这个东西还有用吗?”而是“我想要使用它吗?”思考的方式并不是“这个东西还有用啊。”而是“我想要使用它,所以它是必需品。”
2.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试着把与物品的关系比做人际关系!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必须放手,只选择必须要的物品。
我就是在此打住,停滞不前,或者说不忍前行了,也可以说放任自己执着过去!
是的,5,6年前还经常查阅,使用的工具书,英英,英汉,汉英字典等,如今终日在书架上冬眠,终年不曾翻开一页,难道,我真要“弃之如废履”?大学时代一路伴我的《朗文当代英汉双语》,初入教坛配备的各路工具书,曾助我一臂之力的它们,我要扔掉吗?
但,现在我不用,留给儿子吗?儿子入初中预备准备的小英汉词典也只是摆设啊!他查生词很少用,拿起手机很快就搞定了!这么复杂的心情,不忍深究,也许难以舍弃的还有那因为遥远而模糊,因模糊而朦胧美好的记忆和情怀吧?
好,作为主角,我宁愿它们,和我的几大本相册,几个笔记本,和几本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在我家的书架上呆着,就让这长长的一排作为“历史博物馆”吧!
突然间想起,曾经少年时的记忆里,家乡,父母床下,有一个神秘的纸箱子。爸爸似乎基本是遗忘了它,可又偶尔瞥见,他蹲下,费力的取出,专注地翻看翻看,又慢慢放回去。好奇的我,曾偷偷钻到床下,使劲推它出来,小心翼翼,不顾上面的灰尘,打开纸箱:一摞摞稿纸,教案本,大大小小的《工作手册》,书。翻开一本稿纸大小的教案本,密密麻麻,规规整整,一页又一页,蓝黑墨水的,纯蓝墨水的,铅笔的,有勾有圈,或红色钢笔标注一下,或下划直线的,或下画波浪线的,有的字下点一个点的,有的字旁标*星的。我大气不敢出,生怕吹口气这泛黄的纸碎了烂了,又好喜欢好欣赏上面的蝇头小字啊!轻轻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最终仔仔细细,原封不动地放好,包好,推回床下。好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似的激动。这以后,爸爸送的“庞中华字帖”被我扔在一边,只偷偷地临摹教案本上他自己的字,一字字,仿写。这样整洁的页面,工整好看的字体,小心眼里满是对爸爸的崇敬。曾做过多年语文教师的爸爸备课多么细致认真啊!现在回忆起来,父亲初做老师,后入政府机关做文职,再入国营企业做管理,那“执教”的记忆,难以舍离,他只悄悄埋在心底,小心藏在床下。
而如今我的难以舍弃,难以脱离,又无意间步他后尘了,这些曾经非常重要的书啊本啊!似乎封存了我的过去,但一旦打开,曾经的记忆便流水般漫过心头。
我现在不需要他们,只是希望它们一直呆在那里,伴着我!与《断舍离》中“停滞、腐朽的根基”无关,更不是“愧疚、不安的累积”。它们不是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却是这一生珍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