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分享“番茄工作法”,只介绍了工作法的由来和原理——《你知道什么叫“番茄工作法”吗?(1)》,下面我就把“番茄工作法”具体使用技巧分享给大家。
其实也不难,“番茄工作法”遵循戴明环理论,即PDCA循环。请允许我卖弄一下在新疆财经大学管理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PDCA循环。
和很多我们接触的其他理论一样PACA四个字母代表不同的含义,P是plan,制定计划;D是do,实施行动;C 是check,检查成果;A是Adjust,调整改进。所以PDCA循环也就是不断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检查,改进完善,再制定改进后的新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自我进化的过程。
因此,“番茄工作法”也分为三个阶段。即, 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和 后期回顾。
前期准备
准备环节要做的两件事:一是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二是预估每个任务要花的番茄钟,以番茄钟为单位进行统计。下面我就把我列的自己番茄计划分享给大家,如下图:
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大任务拆解为番茄钟,有效化解大任务带给人的压迫感,缓解拖延症;二是以一个标准的番茄钟计时,能建立完成一个任务要花多长时间的“时间概念”,从而有效反馈工作效率。
我对这两点深有体会,因为我看小说比较多,看太学术的书就犯困。但是良药苦口,这些书才是真正催人奋进,不得不看。所以,我就用“番茄工作法”来强迫自己看书,没看晚上用番茄钟逼着自己看25分钟。虽然一开始特别局促呀看不明白,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后来我竟然看懂了,而且是爱不释手就跟看小说一样,《未来简史》就是这样看完的。
兴趣真的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不怕看的慢,就怕不去看啊!
中期执行
最难得就是这个环节,我一开始接触“番茄工作法”没有起到效果,就是在这环节做的不好老是被打断。经常出现我番茄钟开始25分钟计时了,想到还有其他事儿没做完,就去做其他事了;还有正在计时,手机突然来了条微信消息,于是拿起手机给别人回消息去了。而这与“番茄工作法”中着重强调要保证在25分钟的时间内专注做同一件事情的宗旨相违背,所以事半功倍效果一般。
写到这我又得卖弄一下我新get的一个心理学术语——心流。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状态特别好,往往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就如同我此刻写作,当我知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往往写的特别迅速,特别不情愿被其他事情打断,如果中断了就感觉灵魂被抽走了,当我在想进入这种状态很难了。而相关书上说,心流状态被打断后,重新进入心流状态需要10-15分钟时间。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被打断,当我们被自己的念头和想法所打断时,应该将这些想法列入待办清单,不立即去做,等25分钟计时完成后再去解决。
另外,除了专注的方面,在执行的环节还有另一个要求——注意休息,还特别强调休息。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之前不是说心流的状态很难进入吗?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快快把事情做完还想着休息,这不是矛盾吗?
其实不然,番茄工作法之所以特别强调休息的作用,是因为学会休息才能形成工作休息的节奏感,保证大脑有精力完成后续的番茄钟。虽然进入心流工作效率特别高,但是高效工作的大脑,往往会丧失全局思考的能力。
这也刚好解答了,为什么我有一段时间状态特别差,一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就特别困,下班做公交车回家经常在车上睡着坐过站。记得5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叫,“想要更有创造性,就计划好休息时间段。”因此,尽量让自己的休息形成节奏感,接受并适应番茄工作法的坚持25分钟的专注,然后5分钟的休息这样的节奏。
后期回顾
这是“番茄工作法”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PDCA循环现在回到原点。预估的工作时长和实际番茄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的原因,把经验和总结应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续改进。
其实,我现在给大家分享这个“番茄工作法”,就是基于回顾而做的,所以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
并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做得事情还没有做完还需继续做下去的话,刚好可以对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复盘,这样就能找出不足,从而更加圆满的完成任务。
这就是我花了两天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新的办公技能——番茄工作法,适用于像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多和我交流。
我努力,争取发现更多有趣、有效的新技能,新观点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