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9期王旭坚持打卡第81天
01
最近,看到教育家周宏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触动很深。
我们常说“父母决定孩子命运”,这话用在他和女儿身上再恰当不过。
周宏的女儿出生没多久便双耳失聪,无法接受的他,曾一度绝望至极。
但为了女儿他很快振作起来,四处求医的同时,看遍中外教育书籍。
后来他从书中受到启发,决定用“赏识教育”给女儿造一个奇迹。
即使女儿三岁半才开始说第一词,练习一个“哥”字用了半年,他也坚持鼓励孩子。
女儿做题,10道只对1道,他没给错题打叉,而是在对的地方打了大大的勾,说:“你真厉害,爸爸和你一样大时,题都读不懂。”
女儿写作文,写得一般,他也会用心地拿红笔圈出好的句子,给女儿鼓掌。
周宏一直对女儿说:
“美国有个天才聋哑儿童,叫海伦凯勒,你们虽相隔百年,但生日同一天,你其实是她的转世。”
爸爸每一句鼓励、赞赏的话,都深深印刻在女儿的脑海中,给了女儿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快乐。
在爸爸的赏识教育下,后来奇迹真的发生了。
女儿10岁就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走入人民大会堂演讲,20岁开始出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周宏说:
“中国的多数父母,食指太发达,动不动就指着孩子挑缺点,我手上肌肉最发达的地方是大拇指。”
女儿的逆风飞翔,离不开爸爸的双手赞许。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那些善于挖掘并将孩子闪光点无限放大的父母,是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捧场王”。
02
奇葩说选手颜如晶曾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
可生活中,太多父母面对孩子,总吝惜掌声,一盆盆冷水泼下去,孩子的心越来越凉。
看到女孩小如在网上分享她的伤心往事。
打从上学开始,她考试第二,妈妈会说:“怎么不考第一。”
好不容易考了第一,妈妈又会说:“那你英语怎么不再多考几分?”
一次鼓起勇气参加歌唱比赛,输了名次,妈妈没安慰,反而说:“你嗓子和鸭子似的,报名等于浪费钱。”
妈妈的话,像利刃一样一次次插进她的心里。
在妈妈的讽刺和挖苦之下,她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感到恐惧。
成年后的小如,即使取得了些成绩,骨子里却依然摆脱不了自卑和怯懦。
小如说:“妈妈那些评价,早把我的自尊打碎了。”
想起作家三毛写给父亲的话: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那些总被泼冷水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肯定和认可。
父母的差评,像紧箍咒一样,把孩子牢牢圈在自卑的洞穴里,甚至会把孩子推向深渊。
曾在网上看到心理研究所采访过的一些少年犯案例,发现这些犯罪的少年,回忆起伤他们最重的话,都来自亲人的评价。
“你是废物么?”
“我生你有什么用?”
“你将来扫大街都没人要。”
“一天到晚给我丢人现眼。”
…
少年犯中有个男孩,当说到妈妈常骂他“猪脑子”,甚至激动地用手打自己脑袋。
曾看过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到:在儿童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孩子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客观地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能力。
孩子自尊心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父母对他们做出的评价。
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泼冷水,孩子便会渐渐习得负面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过“印刻效应”:
如果得到绝望,就会重复绝望;得到痛苦,就会重复痛苦;如果得到否定,就会重复否定。
父母对孩子的差评,很容易产生“印刻效应”,在孩子的人生中挥之不去,循环播放。
03
有时,改变一个孩子,真的只需要父母几句话。
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女儿满墙的小提琴比赛获奖证书,羡慕地说:“你女儿真厉害,你培养得真好!”
没想到朋友却说:“这多亏了她爸,不然孩子都放弃了。”
原来,朋友的女儿学琴新鲜劲过去后,常因拉错,想放弃。
一开始,朋友看到女儿这样,非常生气,常数落她:“你行不行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给我继续练。”
母女俩为此常吵得不可开交,有次女儿气得直接撕了琴谱。
平时不太吭声的爸爸,看着女儿越来越抵触,尝试着换种沟通方式。
他总趁女儿练习时,猛拍照。
然后各种夸:“宝贝,你看你拉琴的样子,真优雅啊。”
每当女儿想放弃的时,爸爸总说:“女儿,你刚刚那首曲子,弹出了好几个层次,实在太好听了。”
爸爸真诚的大拇指,常把女儿夸得激动不已,问:“真的吗?那我再练习,你听听。”
在爸爸的捧场下,女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站上的舞台也越来越大。
想起《人性的弱点》中的一段话:
“人,生来就喜欢被鼓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我们欣赏的目光和坚定的掌声,是孩子前进路上最大的推力。
钟南山院士曾分享过,他小学从差生逆袭转变的故事。
小时候,他常常逃课,学习也爱偷懒,所以成绩很差。
有次他破天荒的,考试居然考了高分。
回到家,妈妈没有质疑和嘲讽,而是真诚地夸赞:“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钟南山说:
“妈妈突然发现了我的亮点,她的称赞让我有了自尊心,进而充满能量,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父母给孩子最温暖的爱,就是做孩子的观众,常给他捧捧场。
有句话说的好:“情商高的父母,是为孩子尽情鼓掌的捧场观众,更是为孩子闪光点打光的最佳灯光师。”
那些经常给孩子鼓掌的父母,也把爱和信心洒进了孩子心里。
04
苏格拉底说:“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靠的从不是打击和否定,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理解和鼓励。
如何做孩子的“捧场王”,是父母人生的必修课。
记得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时,陶虹女儿因和王俊凯搭戏引起关注。
网友觉得陶虹女儿样貌平平,完全是靠父母才获得的资源,给了很多毒舌评价。
女儿已不是第一次被嘲笑,回到家嚎啕大哭。
陶虹看到孩子难过的样子,先是安慰女儿,共情孩子的情绪。
等女儿平复后,她没夸张地说:“你是大美女”这类的话。
而是诚恳地说:
“孩子,你不丑,也不属于漂亮的美女,但是妈妈告诉你一个特别赞的事,你是独一无二的,谁都无法复制。”
05
女儿听完,眼神中折射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说:“聪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拿捏赞扬的尺度。”
言过其实的赞誉有时会让孩子看不清自己,真正会捧场的父母不但会从心里欣赏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更会坚定不移地信任孩子,给孩子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回想起孩子从咿呀学语时,会的每一个发音,我们都欣喜如狂;孩子学走路时,即使摔跤,我们也会鼓励引导孩子。
因为父母带着赏识的目光,所以孩子才学得快。
可随着孩子的成长,渐渐的我们心态变了,开始吝啬赞美、收起笑容,慢慢丢失初心。
周弘说:
“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两个孩子,一个‘坏孩子’,一个‘好孩子’,赏识教育就是教你如何把‘好孩子’唤醒。”
孩子钢琴弹得不好,别着急数落,先肯定他的坚持;
孩子考试成绩下滑,那不是他的本意,给他力量,让孩子重拾信心;
孩子情绪低落,多用一些激励的话给孩子赋能,“别放弃,我陪着你一起”,“相信自己,再试试”。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贬损,而是贬损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在孩子赛跑的马拉松赛道上,没到终点前,父母随时可以更改结局。
想起一首振奋人心的英文歌曲《you raise me up》,歌词写得特别好: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巅;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闯海暴之险;
我变得更强,只因借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从前”。
当孩子感受到有人捧场的幸福,他才有展翅飞翔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