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25日,正热映的《嘉年华》摘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饰演小米的14岁小演员文淇因《嘉年华》和《血观音》两部影片分别提名最佳女主和最佳女配,并最终摘得“最佳女配角”。而在国际上,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一举拿下安塔利亚金橘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两项大奖。
无论从题材立意、角色设定、演员诠释还是拍摄手法来说,《嘉年华》或许还说不上神作,但也绝对是近年华语院线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片。
尤其饰演小文(周美君 饰)和小米(文淇 饰)的两位小演员让人惊喜,不飙演技但极具代入感和说服力,小小年纪颇有演员章子怡最近一再提及的“信念感”。
这样一部严肃的影片,得具公信力电影节的青睐,自然源于作品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而获普通观众的持续关注和认可——甚至使排片从1.2%(11.24.)提升到5.1%(11.29.),恐怕就与最近我们都心知肚明的一连串热点分不开了。
毕竟,“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已足以让人唏嘘,而“真实故事与本片同步上映”,那就是触目惊心了——
我们不仅再也不能像观看虚构悲剧和恐怖片一样,说出“还好只是电影”这种话,甚至也无法庆幸,“还好没发生在我身上”。
正如导演文晏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道:“……这不仅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全世界正在发生的故事……感谢她们为那些没有能够发声的孩子们发出了声音。”
02
这个替孩子们发出声音的故事,发生在一座海滨小城。
开场仅十几分钟,导演就静默地讲完了那场伤害:12岁的小文和新新遭到了新新的干爹——当地有权有势的商会会长的性侵,而当天替人值班的旅馆员工、不到16岁的小米,是整个事件唯一的目击证人。
影片正是从小文和小米这两个角色的视角切入——一个受害者,一个目击者和旁观者,双线交织并进。
接下来,镜头更多地投向了各事件相关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警方态度暧昧,不作为;
事发旅店的老板,为明哲保身竭力躲闪打哈哈,并阻止小米举证;
施害者刘会长,用金钱权势打通关系,用暴力恐吓目击者小米,并以承诺好处试图让受害者父母放弃诉讼;
新新父母,忌惮于刘会长的权势,竟考虑接受私了;
小文母亲,在女儿第一次体检后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耳光,气急败坏剪掉了女儿的长发,歇斯底里大骂“叫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而影片男性中唯一稍微正面的角色——耿乐扮演的小文父亲,工作普通,人微言轻,将事件曝光给了报社结果被单位领导谈话,“……你要再把事情闹大就滚……”
目击证人小米,黑户,未成年工。一开始也选择缄默并包庇老板,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小米经历了一连串威胁和暴力,最后出于自保向一直不懈帮助小文的女律师交代了证据。
本以为可以就此制裁施害者,结果接收证据的警察转脸就安排小文和新新进行第二次体检,伙同所谓医学专家公开“辟谣”,谎称“孩子未受伤,不存在性侵事实”。
作为一部贴着现实拍的片子,到这里其实就结局了——绝大部分现实案件无处伸冤,无处讨回公道,甚至无人知晓。
“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唬住孩子;“我上面有人……”镇住大人。所有声嘶力竭的呼喊和宣泄,全被巨大的现实包藏吸收。不多久,一切又复如常。
关于那个有些突兀的结局,文晏导演在毒舌影展接受观众提问时回答: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是不会轻易妥协的,但需要有智慧地规避一些风险。影片中的悲剧,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而更多的根本没人知道。对我而言,让大家能够看到这部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摘自公众号“丢你阿玛”)
幸好幸好,感谢导演保住了“硬盘”,保住了令人发麻的真实。
03
这样的真实,也与影片拍摄手法的清冷、隐忍和克制不无关系——
未正面描写伤害,施害者甚至未露正脸;案件背后的勾结交易均未详述过程;全片没有一处群情激奋的宏大场面——即使在公开“辟谣”的发布会上,小文父亲激愤的“你撒谎!”, 和媒体记者的哗然一片,也因中远景镜头而降低了情绪的直接冲击;
……
不煽情,不宣泄。
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未爆发的、看不见的,往往比看得见的更庞大沉重。
以手持摄影、中远景为主的拍摄保持了大部分镜头的客观。随着叙事深入,观众也许不会泪奔或感解恨,但清冷表象背后的残忍,一点点逐渐渗透,直至密不透风地笼罩心头。观众逐渐与片中各色人等一起,接受着「旁观者责任」的拷问。
影片的最后,目击者小米走投无路,换上一袭白裙,一脸成熟妆容准备接客。就在客人到达之前,小米从电视中听到案子成功破获的新闻。
一瞬间,她觉醒了。蹑手蹑脚从房间跑出,避开小混混们的监视,骑上电动车,向着远离小城的方向扬长而去。
单从小米个人来讲,她的觉醒和逃跑其实挺无望的——她能逃到哪儿去?混混们人多势众会不会追上来?作为黑户她要如何生活?无从知晓。从此开启美好人生只是一个微弱的希望。她代表着另一类受害者的现实。
亨利·大卫·梭罗说:“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默默绝望的生活。”这一痛苦的见解也许不无道理,只是我们不能允许自己相信这一点。我们总是把希望保持到最后一刻,无论生活如何与我们作对。
《嘉年华》也保持了这个希望——微弱的希望,也是希望。小米一袭白裙的逃跑,使前面积累了100分钟的、密不透风的压抑裂了个缝。她的自我觉醒,和奔赴未卜前途的勇气,像一道光照进被压抑包裹的人心。这光即使微弱,但也不无力量。
不过希望归希望,影片情节与最近一系列的丧实在太像。都让人忍不住大胆猜想,真实故事的应对措施,就是根据《嘉年华》改编的吧。
只是,我们是否有勇气让真实故事继续跟着《嘉年华》改编下去?做那个放下冷漠的旁观者小米?
是,现实真糟糕,且还将一直糟糕。互联网和传媒的发展,不过是让这类习惯性重复的事实,更易被人看到。
但像鸵鸟一样埋起头来,问题不会消失;选择冷漠无视,伤害依然来临。就算我们长年锁上门睡大觉,临了还是会中那一招,谁也逃不掉。
人类文明能够持续发展几百万年,除了智慧,靠的,就是心头一个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