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曹操曾写了两首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对酒》,一首是《度关山》。他在《度关山》中表达的是“人为贵、立君牧民、兼爱尚同”的政治理念;而在《对酒》中描绘的则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如“王者贤明、宰相忠良、吏不呼门、 民不争讼、仓谷满盈、囹圄空虚、路无拾遗”之类。这种理想,近乎圣人。
可惜曹操生逢乱世,要实现这种理想注定艰难。他20岁初入官场,当的虽只是“北部都尉、顿丘令”之类的小官,却也开始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哪怕得罪权贵,最终被免官归隐近两年。然而第一次受阻被泼冷水,并没有浇灭他心中要实现理想的热火。当他受诏出山做议郎时,照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皇帝谏言为受“党锢之祸”的“士人”(知识分子)平反。不过,此时他显然已没有当初那么“一根筋”了,已懂得官场进退之道,当皇帝不纳谏,他就选择不再“献言”。他这样做,当然不是选择从此平庸混事,明哲保身,而是选择等待时机。
后来青年曹操真的等到了一个再展抱负的时机,就是调到济南任国相。当时的济南有十余县,官员攀附权贵,贪赃枉法;各种淫祀泛滥。可说是官场污浊,民间歪风邪气盛行。他一到任,就大刀阔斧整治,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惩治贪腐,二是禁断淫祀。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曹操用快刀斩乱麻的雷霆手段,很快肃清官场,归正民风。为保证官场清明,他后来还采取了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公正选拔举荐官员。这意味着他将不用任何权贵介绍的人,也不给任何想徇私的高官面子。这种作为,为他赢得了民心,也为他赚到了所谓的政绩。不久后,他就被征任为东郡太守。然而,青年曹操却主动放弃此次践行理想的良机,称病回乡隐居了。
据曹操在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写的《述志令》记载:“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看得出来,他在济南不惜得罪权贵,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虽然早做好了顶住各方压力的准备,但当要祸及亲人和家族时,他退缩了,也暂时放弃了。
这次退缩和放弃,说明青年曹操通过自身实践,进一步看清了现实,也看清了自己,知道想在乱世践行理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打算退隐二十年,等天下太平后再出山做官。他在《述志令》中说:“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语气中隐含无奈,以及对现实的失望。
从曹操的自述,不难看出,他当时的野望,无非是“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安心隐居二十年,避过乱世。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开始就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不过是时世造英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