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二点五公里,有一座文笔山。据县志记载:笔山,北距县城2.5公里,山系土质。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海拔154米。从数字上看,这里充其量是一个土岗,称其为山,实在有些勉强。不过,之所以叫文笔山,还是有来历的。
明代《正德汝州志》记载:“书山,在县南,峰峦叠秀,横峙泮宫,名文笔山”。
这里的“泮宫”,百度上讲,是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是古时候的官学。小城古时的“泮宫”,原址就在前文提到过的,县城一中旧址院内。旧时为县学,也是县内最高学府,现院内有文庙大成殿。该殿最早建于宋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崇祯十年(1637年)扩建,现存大成殿5间,坐北朝南,为歇山式建筑,做工精细,典雅厚重。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这里读中学时,大殿临时作为教室,曾经在里面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据说,从前泮宫正前方有三道门,中间一道被称为“状元门”,若当地有人中了状元,此门才能敞开。城南土岭(文笔山)主峰与状元门恰好遥相对峙。
另据县志记载:“盛因襟于县学,文庙之南,其势凹凸,俨若笔架,故名笔山。”别名“文笔山”、“书山”。也就是说,古代家乡人把这座形似笔架的土岭比作笔,称“文笔山”。
东汉胶东侯贾复(前文谈到,城北净肠河得名即由贾复而来。),曾率军在文笔山山颠筑一平台,演练射箭,名“射箭台”。据资料显示,射箭台原台四周青石包砌,面积400平方米,台高两米,台上四面石栏。清末民国初年及后来,由于战争和人为破坏,周围石砌建筑荡然无存。1983年7月,重新砌筑了射箭台。
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知县范廷弼在射箭台上建造了一座六面棱体的石基砖塔,名“文笔峰塔”,又名“文峰塔”。并以“文峰冲天,世出魁元”,立碑于塔下。以此勉励学子,潜心学习,以求科场夺魁,博取功名。
有记载称,在文峰塔建造之前,小城很少出进士,顶多出过几个举人。而一个地方官的政绩,直接与其在任期间当地出过多少人才,及人才的层次有关。因此当时知县建造此塔的目的,是倡导文风、勉励学子,提高政绩。说来也奇怪,文峰塔建成后,这里还真是出了不少人才,风光不断。
特别是清代曾做过康熙帝老师的“吴翰林”,名扬一方。吴翰林,名吴垣,字翰宸,号云嶷。1685年,清代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在京做官,曾做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吴翰林在康熙54年告老还乡的时候,康熙帝赐给他半副鸾驾,并派卫队护送,一直到家乡。还为他题诗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皇城,人间欲识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据说吴翰林的后人,将这首诗刻在一方小石碑上,镶嵌在墙上,后人把那间房子称为“御书楼”。
关于吴翰林吴恒的传说,在当地有很多,其中一个很有趣。说小时候的吴恒,在家乡的一所私塾读书,一次老师让同学们打扫私塾旁边的一座庙,把里面的神像都抬出来擦一擦。打扫完后同学们都回家了,吴恒拿出书,坐在那里读。一会儿,天阴了下来,似乎要下雨,吴恒也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却发现外面还有两个小鬼的神像没有抬进庙里。就赶紧动手,想抱着神像搬进去,可怎么也抱不动。眼看雨就要下来了,他着急地跑到路边,看看有没有还在玩耍的同学。这时候,身后不远的两个小鬼开始对话。一个小鬼对另一个说,他可是以后的翰林爷,皇帝的老师,怎么敢让他抱我们呢?另一个说,是呀是啊,那怎么办呢?两个小鬼一商量,还是我们自己回去吧。他们又回头看了看吴恒,赶紧自己走回了神位。
文峰塔由基石、三层条石、132层灰砖及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塔最显著的标志)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石高1.6米,三层条石高0.6米,132层砖高9.9米,塔刹高0.3米,总高为12.4米。
该塔为实心,呈六棱形。下有六角青石塔座,上部六棱尖顶,无层、无门窗,略似华表,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被称为河南省塔列中之孤例,在古塔林立的中原地区,可谓独树一帜,据说在全国也难以找出雷同的。此塔文革中曾遭严重破坏,塔基石被掏掉三分之二,塔体倾斜,并出现裂痕。1983年和1985年,国家曾两次拨款抢修,修后坚固如初。一九八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南面镶嵌碑刻一方,碑文阴刻楷书,主要记述建塔主持人及捐助者姓氏、出身,捐款者多属文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生员名次中,有辅佐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丞相“生员牛金星”之名。但是由于位置高,刻字小,加之岁月侵蚀,站在塔下,许多刻字已经模糊不清。
从二十年前开始,这里被逐步改造成了面积达一百八十多万平方米的文笔山森林公园。现在,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满目葱茏。春天来了,桃花朵朵,暮春时节,白色、紫色的槐花,一簇簇,一串串,在绿叶中闪烁,清香怡人,沁人心脾。初夏,成片成片的石榴树上,一朵朵灿烂似火的石榴花,在枝头绽放,充满蓬勃的生机。秋天的桂花花开,清幽、淡雅的桂花香,沉醉了多少游人。这里自然也成了人们休闲、运动的广阔天地。
文峰塔经过修复,加上新修的底座、广场、碑廊,更是成了森林公园的中心。
如今,仍然忘不了2004年的春天,3月12日植树节那天,整个文笔山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全县所有乡镇及县城机关、学校,全部抽调公职人员到文笔山植树。植树的位置、棵树、树的品种,事先都已经安排好,到了之后通一发放树苗。我们学校由于是培训老师的,不是天天要上课,除了留一个值班的,其他人员倾巢出动。那时候我还年轻,才三十多岁。大家挖坑、提水,栽树,干得是热火朝天,热气腾腾,很快,文笔山上便旧貌换新颜。栽下的树苗横平竖直,整整齐齐的,让人很有成就感。没几个月,这些树木便欣欣向荣、蓊蓊郁郁,与文峰塔一起,守候在这古老的文笔山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怀旧的地方。
时光不语,岁月不言,四百多年过去了,悠悠的时光,让文峰塔见证了许许多多或精彩或忧伤的故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塔身上那斑驳的印迹,也彰显了文峰塔历史的厚重感。如今,文峰塔以它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意蕴,成为小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屹立在小城的时光里,述说着小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