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七情和合」作为中药配伍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意思是说,中药配伍有七条规则,合理搭配才能治病。
民间有句古话:「是药三分毒」,意思是说,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而这种偏性,对患有特定疾患的病人来说,能补之不足或损之有余,让身体恢复健康平和的状态;但对本身就很健康的普通人或受到庸医错误诊治的病人来说,则是一场无妄之灾,患者旧病未去却又添新疾。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那么,针对具体的某一味,其偏性到底是什么,却很难说得清,只能模棱两可地来一句:「吃是可以吃一些,就是别多吃」。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老祖宗几千年来也没打算弄清楚,因为就算弄清楚了也很难给出标准答案。所以古人就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把用药配伍的经验总结成「七情和合」四个字,希望后人能继承和发扬。
二、解读
所以,我们索性就一分为二,把药材的偏性简单地理解为,一方面有功效(往我们希望达到的治疗目的的方向),但另一方面有副作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所产生的新病灶)。我们在这里增加一个阈值,用以表示功效或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于是,可以用四种图形来描述药材的偏性。如下图所示:
1. 单行者
一味药可以独立发挥作用,就是属于上图中有明显功效但副作用低的配伍方式。
以世人皆知的独参汤(组成:人参,应用: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为例:它以一味人参作为单方,用药简洁但功能专一,可以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2. 相须者
两味作用相似的药材配伍,相互协同,可以增强原有药材的功效,起到了 1+1>2 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就像一对恩爱夫妻,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共同经营着家庭。
例如:当归与白芍相须,在四物汤(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应用:营血虚滞证)的方子中,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入肝经,敛阴养血,两者协同,滋阴补血之力更甚。此外,熟地入肝肾两经,填髓生血,与当归也有相须为用的意思,共增补血之力。
3. 相使者
以一味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两药合用,相辅相成,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
例如:甘草(辅药)与芍药(主药)相使,在芍药甘草汤(组成:白芍、甘草,应用:血虚失养、筋挛作痛)的方子中,甘草缓急调和,增强了白芍滋阴养血、荣筋止痛的作用。
4. 相畏者与相杀者
相畏者,是指一味药的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药减轻或消除。相杀者,是指一味药能消除另一味药的副作用,和「相畏者」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说白了辅药就是主药副作用的解药。
例如:半夏畏生姜(或生姜杀半夏),在小半夏汤(组成:半夏、生姜,应用:胸痞脘闷、痰饮呕吐)的方子中,半夏燥湿化饮、和胃降逆,但有毒性,而生姜既能消减半夏的毒性,其自身又能加强温胃止呕的作用。配伍时,可以选用以生姜炮制的姜半夏,缓和其毒副作用,也能起到相畏相杀的作用。
5. 相恶者
一味药能破坏另一味药的功效。
例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这名字听着陌生,说白了其实就是萝卜籽。这下子大家就恍然大悟了,毕竟都曾被关照过:服中药期间,不要吃萝卜。主要是因为,人参的功效在于大补元气,与莱菔子消胀化气的功效相反,好不容易想补气,却还没等到吸收就直接化气了,如此一来,服用人参的效果被大大削弱了。
6. 相反者
两味药材合用,能产生副作用(尤其是很多时候会产生毒性),属配伍禁忌。
例如:甘草反甘遂。甘遂是泻水逐饮的有毒峻药,一般用于治疗严重的水肿和痰饮,而甘草以缓急调和著称,两者合用,容易产生水液滞留、气机异常等副作用。更多的相反者,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的相关药材,本文不再赘述。
三、小结
七情和合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用药原则,除单行者以一招制敌外,其余六项均是对药材基本配伍关系的论述。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降低副作用,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注意避免;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最后,结合本文,将七情和合整理成一首小诗,帮助大家记忆——
「单行」一招便致命,夫妻「相须」雨打萍。
催化「相使」屎变金,「相畏相杀」是救星。
「相恶」无功遭嫌弃,「相反」有情也无情。
四、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附:诸药制使
中药:四气歌、五味歌、七情歌、十八反、十九畏、六陈歌-今日头条
中药“有毒”是误读(聚焦·关注中药“毒性”(上))--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科学认识中药“毒性”(聚焦·关注中药“毒性”(下))--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中药的七情最早见于《神
预告:下一集将讲述「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