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十五:记叙文如何设计情节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具备富有波澜的故事情节。人物的个性与作品的主题,都只有在极具变化的情节发展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因此,写作叙事类文章时,设计出精致的情节,是获取成功的基础。考生必须学会从纷繁的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事件波澜。


如何才能把叙事类文章的情节设计得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之外呢?这就需要在叙事技巧上做好文章了。

首先,任何叙事类的作文,都应该保证文章结构的完整。文章开头要尽可能的简洁明快,几句话内点题;中间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其次,文章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在记叙文中又主要表现为线索清晰。记叙文的线索,最常见的三种是以人或事为线、以景或物为线、以思想感情为线。

第三,文章要灵活分段。记叙文的段落应根据情节发展需要而灵活设置。段落不宜太长,可依照段落的恰当划分,省略一些过渡性语句,给作文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白处。

第四,文章要详略得当。记叙文中的详略设计,取决于文章的表达需要。凡能够直接表现作品主旨的主要材料,都需要通过具体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泼墨如水地展开刻画。虽与文章主旨有关却又不是直接表现核心意义的材料,则必须少用笔墨,以概括式的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第五,文章要注重营造波澜。记叙类文章中,营造情节波澜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莫过于误会法、虚实法、悬念法。误会法是指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虚实法是指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悬念法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此外,还有诸如巧合法、抑扬法、张弛法、蓄放法等,也都能够在记叙类文章中营造出极具可读性的波澜,使叙事类文章实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方法锦囊】

一、误会法

记叙文中的“误会法”主要有四种类型:

1. 故布疑阵,请君入瓮。此种误会,主要由环境引发,即作者在行文中,巧妙设计一些容易形成误解的情境,使作品中人物和读者一起对此情境下发生的故事产生错误判断。运用此法时,要求作者在情境创设上注意渲染铺垫。前部分的渲染越成功,后部分的误会消除就越有震撼力。例如有同学为了批判老师公开课作假行为,便在行文中先是花费大量篇幅来描绘课堂的活跃、高效,以引起读者和作品中听课人的误会,最终却通过某个细节的展现,揭开谜底,消除误会。如此,作品便比单纯通过抒情议论来批判有力得多。

2. 无意误读,呈现个性。此种误会,主要由作品中人物自身个性引发。其表现是:误会人的一方心理上出现巨大波动,内心活动十分激烈;而被误会的一方却是毫无察觉,依旧故我。运用此法作文,常将文中的“我”放置在误会他人的位置上,借助“我”由误会到消除误会的过程,来表现被误会者的个性精神,同时表现“我”的内疚。例如,要完成《想到这件事我就后悔》这一文题,就可以采用误会法,先构设一个误会故事,再通过误会中对方的表现,来赞美对方的优点,同时反衬我的缺点,如此,“后悔”的主题也就能很好表现出来。

3. 先入为主,以果推因。此种误会,主要形成于作品中人物的思维判断错误。此种误判,开始时作品中人物和读者往往处于相同思维状态中,待到谜底揭晓时,双方都才能觉察出来。运用此法作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要求较高。也就是说,要想借助这样的误会推动情节发展,就必须叙事写景的同时,结合一定量的心理活动描绘。例如,当我们想写一篇赞美全班同学某方面高尚品质的作文时,就可以先设计出一件好人好事,然后通过推定这好人好事的当事人时出现的种种误会,来实现写作目标。这样的作文中,心理活动自然必不可少。

4. 巧借关联,置疑释疑。此种误会,通常借助某一写作“道具”的内在关联而建立,并由此为线索,串联起想要表达的内容。这里可以充当“道具”的东西很多,可以是相同的姓名,可以是相同的各种物品。运用此法写作,首先需要精选“道具”,要跟所需表现的群体都有密切关系。其次需要精心构“错”,要借助误会推进故事。

二、虚实法

记叙文中的实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虚写则是在实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留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借此表现出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义。实写与虚写间,实写带动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以虚映实,虚中见实,相辅相成。

记叙文中的虚实法主要有哪些种表现形式?日常写作中又该如何灵活运用虚实法呢?

1. 实中存虚,以小见大。记叙文中的情感与思想,都需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很多时候,文章直接描绘的内容,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点”,是个性化行为,但它又大多蕴含着某些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体现的是群体所共有的精神面貌。如此,实写的个体之中,便隐含了虚写的共性成分。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只实写了三个精彩片段,却将无穷尽的意义隐藏在了这片段背后。《祝福》只实写了祥林嫂个人的悲剧,表现的却是无数人的人生遭遇。运用此法时,必须注意人物与事件的典型性。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才能表现出形象和故事背后的无尽意义。也就是说,越是想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情感,就越是要立足细节上的实写。

2. 以虚助实,营造氛围。记叙文中,常需要表现一些抽象内容,此时,适当运用虚写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想要描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突出其演奏给听众的心灵震撼,便在一系列的形象化描述之后,宕开一笔,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空镜头来侧面突出现场氛围。此法在作文中,主要应用于正面实写的高潮内容之后。在大量实写反复渲染的基础上,将文字转入虚写的空镜头,有利于借助宏阔的景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比如,我们在作文中记叙某次冲突的过程时,就可以在大量细节实写之后,将文字转入少量的景物描绘中,借这附加了“我”的主观情感的景致,来侧面表现冲突给“我”精神带来的冲击。当然,这样的虚写,文字在精不在多。一般而言,一两个句子就足够了。

3. 化虚为实,虚中见巧。中国传统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用写意手法。这种写意,就是典型的虚写。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关黛玉容貌的描绘,初读似乎句句写实,品味后就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句子是摄像般的实写。此法的妙处,全在虚写背后留下的巨大想象空间中。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正是因为这虚写的存在。运用此法写作,需要注意虚写中的“神似”。“虚”的目的是为了“实”,所以,“虚写”必须禁得住推敲。倘用虚写黛玉容貌的文字去虚写张飞,那么,无论如何也是败笔。

4. 虚实映带,相辅相成。写人记事类作品中,不可能对众多人物或某个人物的各方面都直接实写,那样,作品会显得拖沓累赘。要避免这样的麻烦,就必须虚实映带,或借实写虚,或借虚写实。比如《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写实的笔墨全部集中在曹操的大帐中,帐外的战场,则全部交给虚写来表现。如此,故事便紧凑了许多,人物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运用此法写作,重在处理好写作角度。当我们把某人确立为主角,或某事确立为重点后,就集中笔墨实写之,而把其他人其他事安排到虚写中。这样,有限的800字作文,主体便能很好地突出出来。

三、悬念法

在记叙文中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比如,题为《魂》的作文,开篇处便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可最近我却看到了。”主体部分却并不急于解开谜底,而是反复铺垫,直至临近结尾时,才用简短文字回应开头:“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她不是3个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绝不会!那么,她是躲在别的车厢,一直站到了北京?”如此,文章不但情节设置上有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主题意义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传统课文《变色龙》,就是很好运用了该种手法,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第二,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低分评析】

一、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流水账似的记叙文,虽然能够将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却绝没有文学性,无法唤起阅读者内心的审美愉悦。考场作文中,相当部分考生在叙事时,缺乏必要的构思技巧,只会依照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一步步叙述下来,要点出不懂得渲染,无关紧要处不懂得删节。如此,再好的素材,也都会成为无味的白水煮面。

下面这几段文字,就未能设计出理想的矛盾冲突,情节过于平淡。

  “怎么还不回来?什么事情啊?”妈妈用带着责备的语气向爸爸施问。

  “我正忙着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爸爸也用嫌烦的语气回答妈妈。

工作,工作,谁知道你到底在干嘛啊!”妈妈向爸爸大吼。

他们的声音虽因为电话隔得很远,我却嗅到一股浓浓的火药味。爸爸似乎已经忘了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他也没从妈妈的声音里听出些什么。而妈妈也没从爸爸的声音里读出他的疲惫,他的倦意……

中年的他们彼此仍不能有足够的了解,是因为声音真的是种很难捉摸的东西啊!

我听不下去,便悄悄上楼了。爸爸把妈妈的生日忘了,妈妈会有多失落啊。家里很静,我听见妈妈的叹息声。

不久,爸爸回来了。“我回来了。”妈妈装做没听见一样,爸爸见状,又大声喊:“我回来了。”妈妈仍不作答。而爸爸却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开心。

“爸,今天是妈生日!”我在爸爸耳边低语,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的样子。“老婆,对不起,我今天因为工作真的忘记了……”

经过爸爸再三道歉,妈妈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问题1:情节为主题服务。通过这几段文字,可归纳出什么样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是否有意义?

【参考答案】主题是家庭需要和谐,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忘记了亲情。倘以此为主题,则文章带有明显的批评色彩,缺少正面的建设价值。立意不理想。

 问题2:如果将本文的题目确立为《天晴了》,该如何处理详略?

【参考答案】首先需要淡化起因,将“我”的评论性语言尽可能多的压缩掉。然后,抓住“爸爸再三道歉”这一环节,添加大量细节,使其成为“天晴了”的重要转折点。

失误点评:这几段文字,虽然注重了叙事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住了人物语言、神态背后的情感,但故事缺少波澜,全部是平铺直叙,因而也就很难吸引读者。

【避误对策】

1.将故事的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些,是材料跳出表面意义的束缚,抵达展示人情人性的层面。这样,故事情节也就必然要随之走向复杂化,可避免平铺直叙。

2.详略处理上,能够根据主题需要,大胆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最该突出的内容,用浓墨重彩渲染出来。这也有利于精致情节的营造。

3.多让故事说话,少做议论抒情。

二、内容虚假,不合常情

记叙文中的情节,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却不能为了主题的需要而随意编造情节。考场作文中,很多考生不善于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提炼素材,总以为平凡生活不值得表现。于是,便把大量笔墨集中到虚构感人故事上。殊不知,唯有符合生活真实的文章,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可爱。编造假大空的故事,只能显示写作能力的匮乏。

请看下面这三段文字:

     被批评后我的心情很不好,放学后便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是上帝又偏偏眷顾我,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时候竟毫无征兆地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没有躲避,任雨水在身上恣意地横流,企图洗去一身的屈辱。不知不觉中,我早已泪流满面,泪水和着雨水,很苦,很涩。突然间我有了想放弃一切的冲动,我不想再委屈自己,不想再忍受别人鄙视的眼神和尖刻的话语,我想就此沉沦下去,放弃我的梦想,放弃自己曾经苦苦追求的一切……  

    可就在我的思想摇摆不定的时候,透过模糊的双眼,我看到了离我不远处一只受伤的小鸟,它正在努力挣扎着,企图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但它只是徒劳,暴风雨肆意地侵袭着它弱小的身体,但它却从未放弃。我觉得自己像极了那只小鸟,有着同样的遭遇,正当我走近准备帮帮它时,奇迹竟然发生了,它飞了起来,带着那只受伤的翅膀飞了起来。  

    我不禁为之感叹。它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可以有这样的毅力,而我却因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竟要选择放弃,那是多么不值得啊!我突然间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没有人可以左右你,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在于自己,所以我应该坚持,永不言弃,做自己的船长,乘风破浪,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想到这里,我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所有的悲伤也渐渐远去。

我明白,就算折断翅膀,我也要飞翔!  

思考:这是记叙文《做自己的船长》的主体部分,从情节设计看,它有什么样的不足?

参考答案:情节失真。一是太“巧”。刚好“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正好又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虽然有“无巧不成书”一说,但我们看多了这些为了图解主题而编造情节的文章,首先就会对这个情节产生怀疑。二是不是很符合生活的逻辑。如果这只小鸟因为某种原因而受伤落地被我巧遇还说得上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这只翅膀受伤的小鸟能在如此“瓢泼大雨”中挣扎飞起就不太合理了。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般雨天是看不到有鸟儿飞翔的,因为雨水会打湿它的翅膀,沉得让它不堪重负,更何况这还是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无雨的时候它尚且挣扎不能起飞,在“瓢泼大雨”的情况下又怎么能飞起来呢?虽然说任何生物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能爆发超乎寻常的能量,但这个情节还是无法让人信服。

失误点评:写记叙文不能为了表现主题而闭着眼睛瞎编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即使要学习小说在忠于生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要不露痕迹,不能让读者看了便觉得虚假做作。一般而言,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生活进行写实,写自己经历的真实生活,写在生活中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特别是自己在还不具备对生活加工能力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出现叙事中的胡编乱造呢?一是漠视了对生活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把自己局限在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二是对记叙文的情节构思缺乏基本的常识,以为只要能够恰当地把主题表现出来,情节是可以随意编造的。

【避误对策】

作文中的真善美,必然来自生活的真善美。中学生作文,表现的正是自己对生活中真善美的发现与思考。这就要求,中学生作文,必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要能够将寻常故事,通过一定的创作技法,演绎成富有波澜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动人篇章。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第一,需要情节的真实可信,唯有可信的情节,才能支撑起可信的思想。一旦情节设计上出现了问题,一切便都垮塌。第二,需要情节为表现善与美服务。如果只考虑了真,忘却了善与美,那么,在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