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星期日 晴
我发现,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群大人,喜欢围着孩子们,给他们不停地讲道理。
好像所有的爸妈都会跟孩子讲道理。
我也是如此,以前还跟三岁的儿子定过一个规矩:你讲道理,爸爸就讲道理,你如果胡闹,那么爸爸也就不讲道理了,会惩罚你。可是我发现,很多的时候,讲道理几乎是没有用的。因为对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发展的孩子来说,用理性的方式去讲道理,是最无趣的体验。
所以他们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内心往往在想着如何逃离。经常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最后会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一天会跟你说:“闭嘴,爸爸你话太多了。”“你们太吵了!”“我不想再听了。”或者直接选择沉默。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太多的道理,会吞噬孩子的童真和想象力。很多孩子会因为调皮捣蛋被父母好好说教一番。可是,我们可曾真的去蹲下来,探求孩子内心的秘密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呢?“在被黑暗的理性吞噬前,童年的世界由听觉、嗅觉、视觉来建构和丈量。”
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那些所谓的理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接触来完成。当然也会有思考,对于男孩来说,大都是天马行空的冒险故事,或者还能去异想天开的恐龙王国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他们喜欢做小公主,喜欢美丽的城堡,喜欢美食和洋娃娃。
所以,在美好的童年里,不要跟一个充满冒险冲动,说要去找恐龙的男孩说“恐龙都死光了,你不要做梦了。”更不要跟一个女孩说“你不可能是公主,因为你爸爸不是国王。”也不要在孩子画了一个蓝色太阳的时候,急着去告诉孩子“太阳是红色的”。你应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画一个蓝色的太阳呢?很多理性的道理真的如同黑暗,吞噬孩子的童真。
跟听一番大道理来比,孩子更喜欢自己去经验。比如,是什么让我们小心菜刀?我想很多人的左手大拇指上都会有一个疤痕。因为我自己就有好几个,那都是小时候用刀切菜的时候弄的。但就是这些伤疤,让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自己习得的经验才是实在而受用的。别人说的再多,你也许都会觉得是多余的。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你讲的那些道理!记得有一次孩子的姑姑来家里,我们晚上说外出吃烧烤。吃货儿子蹦得好高。这个时候妈妈跟他说烧烤有很多垃圾食品,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肚子疼。我看他是没听一个字进去的,满脑子是烧烤的美味。然后上桌了,果然是火腿肠、鱿鱼、鸡翅,样样要来点。我也是让他开怀吃。他妈妈责怪我不管束他。我说让他吃吧,吃了就知道了。然后第二天他捂着肚子跟我说:“爸爸,我肚子好疼!”“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好好想一下”“我也不知道!”“你昨天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坏了肚子?”“噢……”“是不是吃了太多的烧烤,小精灵们集体罢工了?”这个时候他自己表情严肃地点点头,因为教训而记住“垃圾食品“这个东西。之后路过那些烧烤摊,我开玩笑说要不要再去吃一顿呢?他摇摇头说不去,因为“吃多了肚子疼”。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不是说通过讲道理就能让孩子明白道理。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时,常常是单方面的输送信息,但是孩子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考虑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有多少父母感叹:我这孩子没救了,不讲道理。就有多少孩子心里痛苦:我该怎么办?我爸妈根本不懂我,就知道说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自我中心论”中给了一个答案——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他们的世界很简单,一切与自己有关,那些属于他的小玩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也正是这种思维的不同,跟孩子讲的那些道理,基本是不通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这样完全没有经验,以致他对他自己的没有经验也不能完全知道,而且即使当他以一种为别人不理解的方式自言自语时,他也认为他和整个社会集体已经会合在一起了。孩子这样的逻辑很迷人,也很让人心疼。而父母能够做的,就是看到孩子们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要,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我爱你。你是可爱的。你值得被疼爱。特别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急忙忙地去下结论数落他,更不要劈头盖脑的责骂之后贴标签,也不要给孩子灌输一大堆的道理。只有当孩子确定了自己是被爱着的,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才能够有心理能量去迈向更大的世界,面对一切挫折和挑战。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白那些真正的道理。
多花点心思,巧妙地跟孩子讲“道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难道就这样放纵不管,任其发展?肯定不行,忽视和放任只会害了孩子。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就需要一些小技巧来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些方法远比讲道理有用。跟大家分享一点:绘本是个好帮手。卢梭说:“你既然不能防止一个孩子在外边学别人的样子,那就必须集中精力把那些样子按适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我认为绘本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因为绘本构造的人物形象,就是适合孩子的形象的,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按时睡觉,老是做危险动作,或者打扰别人……这些行为的确需要纠正,可如果讲道理没效果,那家长就可以借助绘本。可以用绘本故事来让孩子看到犯错后会产生的可怕性。比如不刷牙,让他们去看看《没牙的老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比如喜欢发脾气,那就去看看《生气的亚瑟》是如何将宇宙给弄爆炸的,看看《再见,坏脾气》。比如孩子喜欢吃零食或者只吃肉食,不吃蔬菜。可以看看《好饿的毛毛虫》,看那个星期六为什么毛毛虫会肚子疼。也可以看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让孩子知道肚子里的小精灵不喜欢你挑食,更不喜欢你狼吞虎咽乱吃东西。通过角色扮演,一问一答,用绘本讲故事,让孩子跟着故事的主人公去亲身体验,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明白该怎么做。所以,让孩子爱上阅读,对学龄前孩子养成好习惯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既让孩子增加了一个好伙伴——绘本,也让父母多一个好帮手。在整个童年,感受、阅读和实践,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所以,安全前提下,鼓励孩子自己去实践,或者请图书、纪录片等工具来呈现生动的故事,远比做一个唠叨的父母强。
日记 25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