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出版社约稿书评
本书根据西方美学发展历史的脉络,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各美学流派、其代表性人物和他们的观点,系统论述了早期希腊美学、古罗马早期哲学美学、罗马文艺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美学、法国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和德国启蒙运动、意大利美学等精彩内容,分别介绍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普洛丁、巴洛克、康德、歌德、但丁、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达芬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著名先哲的美学思想。
西方的美学最早源于希腊奴隶社会的城邦--希腊,早期希腊美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5世纪,最早美学形成与过渡期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希腊美学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恰当的就是美的”是他们俩的主张,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用于讲学(早期是哲学)的“学园”存在了900年之久,他认为“美是理式(笔者注:理式是客观规律)”、“宇宙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构成的、具有和谐音乐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的理论采取批判地吸收、继承又发展的态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谈到他与恩师的关系时真实的写照,晚期他跑去了希腊的敌人-马其顿国王那里做家庭教师。
毕达哥拉斯派的观点:一切事物的形状都有几何结构,几何与数字相对应,由线产生面,由面产生可以感知的体,物体呈现一定的比例,如果线条和数字的比例是和谐的,符合黄金分割就是美的。“一切模仿数”,遵照比例,艺术品可获得正确的式样。与几何形态的结构有关的审美原则在希腊美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包括对比、比例、尺度、和谐、均等、次序等,毕达哥拉斯派认为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对称,希腊雕塑和神庙都采用对称的形式,艺术品按照中心点或中轴线展开。
公元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历时300年的希腊化时期终结,罗马时代开始。在希腊时期和罗马时期哲学流派中,斯多亚的影响最大,他与上层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平民受教育机会很少),对称是他美学观点的主要特征。
宏伟与刚劲是罗马艺术的一个特点,这与罗马是军事立国有关(全民皆兵),虽然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但是却被希腊的文化艺术所折服!罗马的美学是建立在希腊美学基础之上的,“凯撒头像”这个艺术品美学个性尤其明显。
贺拉斯是罗马时期哲学文艺的代表,他的《诗艺》对于西方文艺的影响之大,仅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此外还有朗吉驽斯的《论崇高》---崇高能够唤起人的尊严与自信。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体系创始人普洛丁的《九章集》等。在罗马美学中,普洛丁是仅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第三位重要美学家,普洛丁不仅对中世纪美学而且对文艺复兴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世纪美学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新柏拉图主义,二是基督教。中世纪第一个最重要的美学家是奥古斯丁,他奠定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美学基础。
“绝对美、绝对真、绝对善的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美学的核心内容。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者的美学差距明显:希腊美学具体形体性、造型性,希伯来美学则体现内心的冲突和活动。前者重视“看”,艺术形式是雕塑、建筑,如庙宇、雕塑品;后者重视“听”,艺术形式表现为音乐、诗歌。
在西方美术史上,普洛丁和奥古斯丁是相互衔接和继承、互相影响的两个重要人物。罗马派晚期轻视人体美,认为过分沉迷于人体美会损害人的精神,奥古斯丁奋起为之辩护。相反,柏拉图轻视物质美而重视精神、灵魂的美,而奥古斯丁赞扬物质美,认为物质美是上帝的影像和符号!
美的三要素:这是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1256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神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提出在西方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理论 :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整一或完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和谐,第三是明晰。所以色彩鲜明的东西被认为是美的,这在但丁的《神曲》中表现尤其突出。
从中世纪之后,又出现了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和作品分别有意大利的达芬奇(绘画科学理论)、阿尔贝蒂(艺术模仿自然理论)、法国的笛卡尔(音乐概论)、布瓦罗、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伏尔泰《论审美趣味》--趣味无可争论、卢梭《关于法国音乐的信》、《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净化风俗》、狄德罗《论戏剧诗》。
之后出现两个德国(欧洲)艺术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歌德和席勒。歌德-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表现出深厚的美学基础,翌年在魏玛去世。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欢乐颂”词作者,是歌德的挚友,歌德死后与其葬在一起。他们两人的作品代表美学从浪漫主义慢慢转向古典主义,最后转向现实主义,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席勒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美学史上第一部论著、宣言书,他是第一个使用美育这个词的人,诗歌《欢乐颂》广为人知。
排在两位巨人之后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他在《美学》的中心思想,黑格尔去世后,最重要的美学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他的学生尼采。前者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代表作,后者有《悲剧的诞生》、《强力意志》,叔本华说:人要摆脱痛苦,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舍弃欲望,通过禁欲来达到解脱,二是通过艺术活动。我国的鲁迅、梁启超、郭沫若和胡适受其影响较大。
尼采是悲剧美学的代表。
本书结尾介绍,自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出现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概念,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在19世纪,最重要的俄国美学家有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前者提出“寓于形象的思维”“运动的美学”“熟悉的陌生人”等理论。后者提出“美是生活”“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认为艺术的崇高使命在于造就精神丰富、道德完善和审美发达的个性。
至此,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完毕,读完之后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西方美学轮廓,对西方美学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增加了自己的美学知识,审美观更加深刻、具体化,以前看见西方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品,只知道这个东西很美,出处派别说不清,看过后对于自己去判断一个西方古典艺术品大概诞生在什么年代、是什么学派等等常识有很大帮助。我想,此书作为成人的美学入门级读物是非常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