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来了
周艳琴
有一种旅游,叫“来都来了”。
——题记
1,很寒酸的名人故居
拜谒瞎子阿炳是我们家二胡爱好者的夙愿,苦于近几年的疫情和琐事,一直未能成行。孙女暑假中,恰逢儿子有两天假期,炎热天气,窝家里只能吹吹空调,就想带孩子去无锡拜谒一趟,了却心愿。我们查看当地天气预报,得知有两三天的阴、小雨,最高气温32°、33°的好天气,以为可以在大暑前后偷得几日凉爽,一时冲动,将夙愿付诸分分钟的决定。订酒店,说走就走,儿子开车载着我们家中四口(儿媳因单位出差未同行),从上海出发,一路顺风,三小时后抵达无锡。
阿炳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旧城区中心,接壤崇安寺。据有关文献记载,阿炳故居曾经五次被毁又五次重建。后由政府出资修复扩建,当时的副总理亲自赋诗题名。2006年05月25日,阿炳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阿炳,道名华彦钧,无锡人,是中国民间音乐家。他1893年出生于此,1950年逝世于此,而且被列为世界名曲的《二泉映月》和传世名曲《听松》《寒春风曲》等二胡独奏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琵琶独奏曲,大都创作于此。
走进这不要门票的世界名人故居,《二泉映月》的二胡名曲在耳旁响起,凄切悲惨、怨恨不屈之声撼人肺腑。小而简的庭院里花卉茂盛,夏树蓊翳。院内有一口小井,旁竖有“洞虚宫古井”的牌子。井旁的院墙上是一大块浮雕,介绍阿炳拉《二泉映月》的不同场面。再往里走,抬头可见“雷尊殿”三个大字,这雷尊殿隶属洞虚宫。如今洞虚宫没了,只见到雷尊殿。这里是阿炳父亲华清和当年做当家道士的道观,也是阿炳子承父业做当家道士,被时人誉为“小天师”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了“阿炳故居”的展厅。展厅第一、二部分完整展示了阿炳苦难而传奇的一生和他为民间音乐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其赢得的从音乐界大家到政界国务院总理赋予的生前身后名。
展厅第三部分:阿炳的起居展示。这是道观最东面的一间小附房,约20平方米。房屋内外,墙壁青苔斑驳、随时会掉墙屑。室内陈列:阿炳生前所用的一张铺着破旧蓝色印花布、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竹板床,床面前摆张破旧的饭桌,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和一个马灯,靠墙一个掉漆严重的跛脚柜子,上面搁着两只破旧皮箱,顺墙的破旧矮条桌上有一大一小两只破旧木桶,一个破旧木盆,旧二胡、琵琶、竹竿等等。进门左边墙上挂着瞎子阿炳的头像和他妻子董彩娣的头像。这位比阿炳年长4岁的寡妇,在他靠沿街卖艺糊口时,成了他的眼。从此,无锡大街小巷,只要听见有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传来,时人就能看见一个老媪把一根小竹竿伸进一个身背琵琶的瞎子腋下,瞎子夹紧竹竿,边走边拉二胡的画面。
阿炳晚年,贫病交加、潦倒不堪时就屈居于此。展厅尊重历史,真实复原阿炳当年生活起居的环境,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阿炳生活的窘迫和无奈。我看后有泪盈眶……
不可思议:阿炳竟然在如此破败不堪、近乎乞丐的生活环境里创作出了“只应跪着听”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及其几百首传世和未传世之作!但不用怀疑,这就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曾经生活过的蜗居!“这是中国的贝多芬,是中国的《命运》!”因为丰功伟绩往往产生于主人公最痛苦的岁月。
走出阿炳故居,来到二泉广场,阿炳埋头躬身潜心拉二胡的雕像矗立其中。这座雕塑写意简约:以二胡琴杆为支点,将人物形象凌空于意象空间,雕像为黑泥土色,表现出民间草根音乐家瞎子阿炳拉奏二胡的艰辛和孤寂以及他刻骨悔恨坚贞不屈的意境。此刻,我仿佛听见那感人肺腑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琴声穿过广场周围的高楼大厦——无锡市繁华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直插云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艳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中专高级讲师职称,出版《国学读本》《胡敌传奇》《胡敌故事》等书,长篇小说《孤鸿一片影》曾在网站上连载,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教研论文等数百篇散见各刊和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