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事(十八)
水乡船是路,路是桥铺成。家乡水网密布,沟河纵横。东西向的大河,要数新洋河、斗龙河、黄沙港河、射阳河等。是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农民的命脉所系。大河里有水小河满。其它数不清的支流分叉,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农民不仅用河水煮饭烧菜,洗衣濯身,还要灌溉农田。水车車的,肩上挑的,舀子浇的,喷壶喷的,无一不是取之于河,来之于河。
清澈甘甜的河水,用自已博大的胸怀,不竭的源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里下河儿女。
干旱时,大河有水,小河不愁。大河缺水,国家统筹。记忆中的几条大河,包括串场河,从未水干见底。水位降低,影响大船航行,倒是曾经发生几次。
发水时,入海口的新洋闸、黄沙港闸、斗龙河闸、射阳闸等,多闸齐开。水流滚滚向东,如万馬奔腾,声震数里,东流而入海。为免遭水患之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堤坝涵口等,派专人值守。力保大的洪涝灾害不会发生。
听老人说,由于水系不全,布局不合理,五年三涝,不时还有大西水。
所谓大西水,即原二O四国道以东的大片地区,不但农田被淹,住家的墩子房屋也浸泡在水里,迟迟不退。泥墙土盖的墙倒屋塌,农户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唯一的避难之所,就是沿范公堤南北一线。有一狭长地带,黄沙遍地,时名叫沙墩。地势较高,水爬不上来。逃难者在这里搭起草披子,作为栖身之所。待到大水退了,各自回家,重建家园。
这些都是祖辈们亲身所历。里下河地区的涝灾,多发于夏秋之季,是时大雨倾盆,连日不停。眼睁睁地看着如猛兽般地洪水,河水漫上岸闯进家。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老人常说靠天过日子,此话有一定道理。
大河河面开阔,架桥不易。久而久之,习惯了河上无桥的现状,则用渡船代之。
若大的盐城,也仅有登瀛桥、太平桥、越河挢三桥鼎足而凌空于三岔河道之上。东闸桥,北闸桥则是阻挡海潮溯流而上侵害乡民的重要关卡,也是供盐城人北上东出的主要通道。
偏远乡村只能靠渡船来往。 渡船不是随意而设。大河上,如串场河,通榆河等,渡口之间总得拉下个十里八里。交通、生活很是不便。小沟小河搭建桥梁相对容易,倒是方便不少。伐树为柱,铺板成桥。虽然摇摇晃晃,吱吱呀呀。走惯了,见怪不怪。
小河小沟,不用桥腿,一根木头,或碗口粗的树杆,也可贴水一放,即成临时一桥,雨天水涨,桥随水漂,踪影不见。此时人要过河,只有衣服一脱,手里一抓,举过头,淌水过河,水深流急,只有会水者方得过去。
隔河千里远。河南河北而居,相互之间一时说个话,可以隔河而谈。互通个什么东西则用澡桶一个,或门板一块,将东西放好,在河中用棍子一推,不用过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