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在三辈往生经文里共同出现的一句话。所以念佛人要想往生极乐,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
既然发菩提心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就是念佛人必须清楚的问题。
菩提是梵语,译为觉悟,智慧。关于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上解释为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大乘起信论》上解释为直心,深心,大悲心。而上净下空老法师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根据《无量寿经》的经题和经义,为我们慈悲开示,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而且他老人家还给出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修行以得到菩提心的指导,他也说了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菩提心有体,有用。
纵观以上经论,我们知道,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那么什么是诚?我们往往觉得自己都是一片诚心,对人不妄语,不欺诈,口中常念弥陀圣号。其实这只是我们凡夫自己认为的。那么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呢?清末的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说法跟佛经非常一致。也就是,诚,必须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么我们认为自己很诚,就已经不诚了。
菩提心的作用有自受用和他受用。
深心,即《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平等,正觉,就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深心,古大德解释为深信心,其中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我们得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长久轮回于六道苦海而无法出离。其次,我们得深信弥陀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我们若能依教奉行,决定往生。清净,平等,正觉,是对深心的具体解释。即就是我们要获得深心,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我们需要破执著,即见思烦恼,以获得清净心。像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帽子都有冕琉,只是前面的帘子随着官品不同而不同。官位越高,帘子越多。有五条,七条,九条。皇帝是最多的,有十二条,而且还有两个棉花球塞住耳朵。为什么呢?就是不要看得太清楚,不要听得太清楚,抓大局就可以了。只要没有大的错误,就可以让部下放手去干。时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了执著,时刻保持清净心,念佛往生在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其次,我们要破分别,即尘沙烦恼,以获得平等心。像古代的进贤冠,顶上是平的,代表对人,对事,对物,常存平等心。而帽子的前面通常是两层台阶式的,代表时刻想着提拔后人,而且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了分别,念佛往生在方便有余土。最后要破起心动念,即无明烦恼。这个是最高的功夫,是最难的。这一关通过之后,念佛往生在实报庄严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开见佛。我们凡夫只要坚持不懈,精进修行,生到实报土决定是可能的。
回向发愿心,大悲心,及慈悲,就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回向是什么意思呢?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即我们修学的善根福德回转是向着哪个方向。佛告诉我们,有三个方向,一,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要求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与自性相应。二,回向菩提。就是我们所有一切修持都是求觉悟,求智慧。三,回向众生。就是我们的修持决定要利益众生。我们所熟知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实只有前面七愿,后面的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关于慈悲,佛经上有四等:一,爱缘慈悲。像父母对子女的爱,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爱你。二,众生缘慈悲。在爱缘慈悲的基础上能够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法缘慈悲。这是菩萨的慈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清净,平等心怜悯,爱护一切众生。四,无缘慈悲。就是意识到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无条件对待一切众生。这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我们已经认识了菩提心,那么如何发菩提心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练心。也就是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如果我们会修,时时处处都是好境界,人人都是善知识。我们应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执著,不分别,福慧双修。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即慧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所以何处惹尘埃呢?
我们能够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么凡夫一生成佛就决定能实现,而品位高下,在于菩提心所发层次的不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决定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