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
【材料】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
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
李克说:“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
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解析】
文中几个人物:
魏成:魏文侯的弟弟魏驹的儿子。
李克:战国初期魏国变法的推行者李悝,这里用李克。
翟璜:魏国重臣,魏文侯推荐了很多人才。
按理来说,李克是翟璜推荐的。李克在魏文侯问谁能做相国时,李克多少应该为翟璜说说话。李克却说了一大堆看人识人的方法。魏文侯听后,就让李克离开。这里注意,李克离开时,魏文侯都没说要选魏成还是翟璜。但是李克在遇到翟璜追问时,却说自己推荐了魏成。为什么李克会这样说?难道那番话真的起到了作用?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魏成和翟璜推荐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魏成推荐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儒家门徒。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而田子方和段木干都是卜子夏的学生。他们三个人有名,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身份相当荣耀,但是有个特点,手中没有实权。
翟璜推荐了什么人?吴起,西河守将,带兵的。西门豹,治理地方一把好手。乐羊,灭掉中山的大功臣。屈侯鲋魏文侯儿子的老师。从这篇材料中可以看到,魏文侯有至少两个儿子。而公子击的老师,却是田子方。那么这个屈侯鲋极有可能是魏文侯其他儿子的老师。翟璜推荐的这几个人,管民、管军的都有,而且还布局了魏文侯的儿子,权重但位置不高。(这里我怀疑,在上一篇中,魏文侯封公子击到中山国,背后极有可能是翟璜做的手脚。)
所以,推演一下。如果魏文侯用魏成,最多就是位高,但是权不重,对于基层的把控没有。如果用翟璜,那么翟璜不但有西门豹、乐羊、李克等人在要害部门,而且获得了相权,位高权重,能够大肆安插人手。出现这个情况,时间一长君主就要被架空。尤其是魏文侯还有一个儿子的老师是翟璜推荐的,那就更值得玩味了。
那么到这里,是不是李克忠心魏文侯,又不想得罪自己有恩的翟璜,于是变相提醒魏文侯要制衡翟璜,因而提拔魏成为相?本来写到这里,我觉得差不多了,但是直到我看到材料中的一句话:“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突然想到,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为什么魏文侯要问李克?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应该再问一个问题。对于在翟璜和魏成之间选国相,魏文侯就只问李克一个人吗?
换一个场景,你在单位上,领导要用一个人,先对其进行考察,于是私下找员工了解情况,你觉得领导会只问你一个人的意见?还是说觉得你的面子够大,能够左右到领导的决策?
看材料中有一句话“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重点在“今所置”。字面上看就是现在要安置,字面来看,意思就是以前有相国,但是因为什么原因相国缺位要重新选个。那么原来的相国是谁?首先就排除了魏成和翟璜,因为他们是候选。再看为什么魏文侯要问李克。因为魏文侯重用过李克进行变法,那么很有可能李克当时就是相国,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卸任另有任用。所以魏文侯问李克推荐谁继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合情合理。
那么为什么李克要卸任?“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这句话就完美解释了。中山国被攻下,需要有人镇守,封公子击是一回事,但是镇守辅助是另外一回事,所以需要拍一个德高望重又能镇得住场面的人去。而现任相国李克多年执政又兼有变法功绩,是当然不二的人选。于是翟璜运作把李克给掉到中山,相位空缺于是有了《资治通鉴》中这段材料。
当然这是一种猜测。
李克为什么要这么回答的?
在魏文侯问谁能做相国事,李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系列选择标准,让魏文侯自己去选。为什么要这么说?
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最为常见的。点出对人事任命权的敏感,以及避免直接推荐人选造成在领导心中结党营私的形象。的确,这个故事也有。但是我也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资治通鉴》中这个故事做一个补充。
那就是,李克为了报复翟璜让自己远走中山,因此故意这么说的。否则,推荐翟璜上去当相国,他李克就别想回国都了。
魏文侯这么问李克,就仅仅是问谁能够当下任相国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试探看李克站那一边?而李克也感觉到了这点,所以综合多项因素,李克才有了那一番话。
不过抛开这些东西,单从李克的回答魏文侯的方式来看(即说标准,不说具体谁可以)。有这么几个好处:
1.避免领导认为你结党营私。
2.避免说出领导不喜欢的人。
3.利用说出来的标准,刻意引导领导向某个方向决策。
4.避免直接说谁,得罪另外一方。
这也是我们能够学的地方。尤其是当领导问你一些事情,涉及人事或他人,你不好直接说,就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引导领导去看这件事。
面对翟璜的质问,李克是怎么摆平的?
材料中搞笑的一点是,翟璜得知李克没有推荐自己,发怒后服软,还说自己愿做先生的弟子。说魏成做的多么好,不足够说服翟璜的,关键就是这两个字“比周”。这两个字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李克的一番话点醒了翟璜,翟璜也知道自己推荐的人和魏成相比有什么特点,知道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如果李克推荐的是翟璜,那就说明翟璜结党营私已成定局,魏文侯势必要对翟璜进行打压。而李克那一番话其实是救了翟璜。所以翟璜才会把态度扭转180度。
但是呢,这些权谋心机,却不能直接写在《资治通鉴》中,毕竟这书给皇帝看的,要是把皇帝教的会这么多权谋权术,那些当臣子的还不得被玩弄在股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