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正念的奇迹
作者:一行禅师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2016年10月第1版第7次印刷
新年伊始,抱娃睡觉的间隙读完了这本小书。说它是小书,因为全书连附录仅有一百七十余页,除去附录的六十余页佛经,正文仅百余页。
这本书原是一封用越南文写给广兄(Brother Quang)的长信。20世纪60年代,一行禅师在越南创立社会服务青年学校,推动“入世佛教”,指引年轻人以慈悲精神切实地投身社会运动,援助战乱中的农民。广兄是这所学校的主要成员。
由于反战的立场和拒绝支持任何一个武装政党的态度,学校设立初期不断受到攻击,几个学生被绑架与杀害。后来,一行禅师被逐出越南,来到法国。在这段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写信给广兄并鼓励大家。这封信就是在随后的四十年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正念的奇迹》。
全书正文分为八章,有些是主题相近的小故事,也有一些对佛教基本概念的解读,和基本的佛教修持方法,比如数息、禅坐。禅师的文字朴实、平和,却如涓涓细流,让人体会到他是如何秉持着正念,在艰难的岁月中写下这些文字。
细读下来,书中特别打动我的有这么几点:
1、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
正念,简单来说就是对当下不加评判地觉察。
阳光正好时,推了妹妹出门散步。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照在妹妹脸上,折射出一个曼妙的阴影。在这一刻,我心里没有别的,只有当下正在做的事:脚下一步一步地走,眼里看着妹妹的笑,耳边听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就是正念了。
时间充裕的时候,做到这样并不难。但事情多、时间紧、压力大的时候,就更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情绪念头有所觉察。在赶去上班的路上,因工作任务而内心焦虑时,若能觉察到自己匆匆的脚步,允许自己感知这份焦虑,这也是正念。
若你不能对正在做的事情保持觉知,就是偏离了正念。比如,在赶路的同时心里却盘算着昨天和老板的谈话,工作的间隙又念叨着回家要辅导孩子功课。
身心灵界有个被说滥了的术语——活在当下。人人都叫着要活在当下,人人都做不到活在当下。什么是“活在当下”?说的粗俗一点,就是“吃饭时吃饭,如厕时如厕”。
这话说来简单,可环顾四周,有多少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多少人一边如厕一边读书(可能更多得也是看手机)?看手机的功夫,饭冷了;读着书的功夫,便秘了。咽下的每口饭,你可知它是什么味道?如果是必须去做的两件事,为何不能如厕时就如厕,读书时就读书?
在书里,禅师用了一个洗碗的小例子,说明洗碗时,就应该只是洗碗。洗碗时,意识到“我正站在这里洗碗”这件事,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存在,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才能说在这个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
如果洗碗时,心里却想得是快点洗完去喝杯茶,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对洗碗这个当下的觉知。而洗完碗喝茶时,我们也很可能根本无法享受喝茶,而是又想着别的什么事。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
2、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一直不太在意节假日和纪念日这些东西。总觉得,如果认真过好平常的日子,没必要非得在节假日有什么特别安排,或要用纪念日来提醒自己某件事曾发生过。
然而,“仪式感”这个词这两年很是流行。虽说我也认同仪式可以接纳和释放某些情绪,更重要是理解仪式背后的精神含义,但对于一年就那么一次或几次的节日,费力气搞仪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带来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总会有一些些的怀疑。
禅师的一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如果你能够坚持每天禅修一小时,那当然好。但实际上,如果秉持正念,坐、卧、住、行,洗手、洗碗、扫地、喝茶,聊天、唱歌、工作、学习,你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练习禅修。“你正在做什么,什么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将茶杯子举到你的唇边是一个仪式。” 禅师说,使用“仪式”这个词是为了提醒世人,“觉知”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如果把专门留出时间的禅修、祈祷、诵经看做一种仪式,秉持正念的一举一动,就也都是仪式和典礼。如此一来,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仪式,也就无须用仪式把重要事件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了。
3、正念日,做自己的主人。
理论上,我们应该每时每刻都在修习正念。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外界的事物、内心的思绪,都无时无刻不在侵扰我们的注意,令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察。因此,每周留出一天时间,全身心地练习正念,是个找回自我回到当下的好方法。
在这一天,全部的时间都是你自己的,由你完全掌控。慢慢地、放松而平静地做一些事情,心中带着觉知,唇边带着微笑。一举一动,都保持全然地正念。不要为完成任务去做事,而是不疾不徐,给自己充裕的时间,虔诚地做每一件事。
我理解,正念日是一个给自己充电和放空的时间。通过对当下活动的觉知,集中清洗一周以来积累的紧张和焦虑,把偏离的思绪带回到当下。这样,才不致在日复一日充满烦恼与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我想,正念日并不一定要是完整的一天。关键在于在这段时间里,我完全属于我自己,并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充满觉知。有完整的一天固然好,若没有,把孩子交给家人,把工作暂且放下,带着正念度过两个小时的闲暇时间,慢慢做些喜欢的、不费脑子的日常事务,或者就静静地发呆,也能起到涤荡身心的作用。当然,如果能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这样做,就更好。
4、观者即是被观。
一直立志做个生活的观察者,也自诩细心敏感,观察力算强。然而,这种观察的心态却有个副作用——会对人事物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即,我只是在观察你,但我不是你。由此,对待任何事,总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很难对什么产生深沉而热切的关爱。
而禅师说,“我们的念头和觉受就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产生某些念头时,我们本身就是那些念头。... 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
由于心不能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因此,重要的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而是觉知这个念头。是的,只要觉知就好。一旦观者对被观有所评判,就造成了观者与被观的二元对立,冲突也就由此产生。
记得克里希那穆提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你就是痛苦本身,观者即是被观之物。当观者与被观毫无分界、彻底融合时,二者之间的冲突就会消失,我们心中就会产生巨大的空间。这空间,才是源源不断创造力与行动力的源泉。
原来,一切的根源在于,觉知,和不评判。这就是正念。
(2017.02.24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