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追求有效教研道路上的永动机,是不竭动力的源泉。
——题记
幸福感从何而来?我认为,从研究的成就感中来,从课堂教学中来,更从学生中来。阅读本书,联系实际,深入反思,观照自身,颇有感触,亦有困惑。心得一篇,寥寥数语,当下所得,与君共勉。
一、谦逊上进——参与者的姿态
1.带着思考走进教研,带着思考回归课堂。
初出茅庐时,我也曾作为旁观者,感叹自己永远无法像上公开课的老师那样自如展示,公开课不过表演,评课也只是单向交流,更感慨,这样的课是没有办法用到班级中的。的确,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公开课”,甚至把课堂上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然后顺利走完流程,亦能获得满堂喝彩。作为一名菜鸟,不会观课,更不敢评课,生怕说错了被笑话。我仍记得大三时去支教,当地教育局组织教研活动,让我们轮流点评,我只说了老师在课堂中一个发音的错误,毕竟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发现。所以,如何成长?
教研确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观课时一开始可多听别人从哪些角度评,尤其是教研员。更重要的是,在参与教研之前务必了解教研的主题,上课的课题,提前阅读文本,思考如何设计,带着思考去听课,评课时既可以从公开课中寻找答案,亦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参与教研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一次积极参与的教研,一定能让人带着新的思考回到教室,然后实践,如此往复,方有大益。于是,我就成为了那个每次教研都第一个举手的人,也就因此在教研中获得成长。
2.善于发现亮点,存疑之处求索。
当学会了一些评课的本领,在教研中,观课时倒是学会了“挑毛病”,仿佛只要能找到一节课当中的不足就证明自己更厉害。但是后来却发现,从这样的角度去研课,无法获得丝毫快乐,当一节课在眼中只有问题,那也就没有任何收获了。所以,观课评课,要保持一颗谦逊之心,关注课堂中设计巧妙之处,哪怕只有一点,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注课堂的生成,等等。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老师的课堂,一定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然,发现亮点不意味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敷衍教研,存疑之处可以和上课老师,备课团队进行探讨交流,在进一步的的交流中定有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带回班级,通过实践,用时间证明所学有助于学生,用好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当看到学生们的收获和变化时,当感受到自身成长变化时就会获得心流体验,这样的体验又会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研,如此往复,自能感到教研的价值所在,亦可获得幸福感。
3.反刍思维外显,提升专业素养
于漪老师曾言,写三年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我们暂且不说名师,也不追求成为名师,换成“写三年教案不一定会获得成长,但写三年反思一定能获得成长”,这样可能更恰当,也更符合大部分的一线教师。
及时在教研活动之后,记录反思,不仅对已完成教研的总结,更是对下一步教学的思考。如果是自己作为公开课的授课教师,更是如此,每一次的试教,出现的问题定有所不同,处理得好的地方也可能有所区别。运用反刍思维,更好地整理所思所得,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学期执教《“漫画”老师》,试教两次后展示公开课,三次课堂教学,学情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效果却一次比一次好。究其原因,和那几千字的教学反思相关,上课时有反思意识,课下及时记录,思考,修改,才终有变化。
但是,有效参加教研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第一步很关键,那就是唤醒自身对成长的追求。不在于年龄,不在于专业,只在于有一颗谦逊上进的心。
二、平等共进——组织者的态度
1.站在参与者的立场,思考教研
正因为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我们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一点,恰好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研的方向。这两年,市里教研工作要点中有一项,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公开课。
对于这一点,当初很多教师是非常抗拒的。年纪大一点的说自己不会上公开课了,还是别上了,交交教案就好了;新手教师因一节公开课可能几天几夜睡不好。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可以了解到老师们心里的真实想法,站在组织者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什么?真要把每位老师都培养成比赛选手吗?当然不是。而是为了让每个老师都参与到教研中来,展示自己的课堂,走进同伴的课堂,共同把脉诊断,取长补短,最终是服务于学生的。
在安排这项教研工作时,以年级为单位,组内公开课安排2—3人进班级听课,人数不多,但也确实是公开课,一来可以把脉课堂,而来减轻上课教师压力。评课时,多以鼓励为主,只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一点进行深入交流。如此一来,老师们就不会“害怕”公开课,只有开始了,才能谈进步。如今,这项工作已成为常态,这也是老师们的一大变化。
2.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研
如果采访十个学生,大概会有八个人告诉你,学语文,最怕写作文。如果采访十个老师,可能有九个人会告诉你,教语文,最怕教作文。这确实是很残酷的现状,但是学语文,最终是为了什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学语文,最终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而写作,恰恰是最佳途径。
虽是因一场比赛与写作结缘,但后来,我们确实基于“一起读写”开展了习作常态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在班级中实践一年,颇有体会,学生从怕写,到会写,再到乐写,从学生的作品中得以窥见变化,更是看得到成长的路径。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的成长更值得开心的事儿了。这个学期,即将组织一场“习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试图通过一场教研(公开课、经验分享、专家讲座),让老师们看到我们是可以陪伴孩子们解决困难的。
组织教研活动的目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教研起到辐射作用;一种是教学中聚焦共性问题,需要通过教研不断探索。上述情况就属于前者,也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所思考的结果,满足学生的需求亦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感,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用心教研,在班级中播撒种子,花开时,定会香飘四溢,幸福亦会流淌于我们的教育生命长河之中,源源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