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放暑假了天气热,一群人在小区的凉亭里乘凉唠家常,不知怎么的就扯到孩子身上了:“老李的孙子才上大班,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不在话下”大家都叫好。“小王家的小子上三年级,暑假报了个奥数班做初中的数学题轻轻松松”众人一阵称赞。“老陈家的外孙女才十二岁参加了个课外培训班英语已过四级”大家又是一阵称赞。
这时,上大学的明明回来了。大家很好奇大学都学了些什么,就叫住了明明。“放假前教授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大家都瞪着眼睛伸着脖子:“什么课?”明明说:“教授说: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过马路要看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坐公交要给老人孕妇让座……”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
我们的教育这是到底怎么了?幼儿园急着学小学的东西,小学的又急着学中学的东西,中学又抢着学大学的东西,而大学却要反过来学幼儿园的东西?我们每天这样急功近利是为了什么?在教育的路上我们的家长一直在盲从“知识就是力量”却忘了我们教育的初心。他们用“分数至上”的标准衡量着教育,用“别人家的孩子”要求着自己的孩子,用“都是为你好”来定义着教育方式。
教育是一个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意义和作用,而我们的家长总是喜欢揠苗助长错位各个教育阶段,枉顾品学兼优的原则重“学”而忘“品”。当孩子出了问题了再悔不当初为时已晚。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统计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55379人,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73998人,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严重暴力犯罪21087人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28.49%,白皮书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至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8169人,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11.04%。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首当其冲,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注重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孔子、孟子、欧阳修等圣贤人的出现,都是因为从小在家庭中就接受了良好的母教。正是古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持家治国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对家族的责任感和承传家族文化的使命感。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使中华民族有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凝聚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古人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古人非常注重立志教育,人要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其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回顾我们祖先优秀的教育文化,在教育孩子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名言,这些言论即使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也极有借鉴意义,我们到底传承了哪些呢?家长们,古人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明天,请跳出当今社会的教育怪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