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要有分量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说,不要对知识的评分当成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中划出来。
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促使脑力劳动积极推动力。也就是说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
文中还给出了几个建议,第一,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每次评分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几乎所有的科目从没有对学生在一堂课上评过分。只会对某一时期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项目不单一。
这个也就在告诉我们,如果给孩子们评分,也要多方面进行评判,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用过对学生的定期观察,进行评判。
在我们的课堂中,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参与度、积极性,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可能一个简简单单的分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孩子不学习一直关注分数,哪一组的分数高了,比他们多几分等等。这个也就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第二,如果孩子们由于某种条件没有掌握好知识,不要给予不及格的分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受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的感觉更严重受到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处于麻木的状态。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才是住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苦闷和抑郁,会使管感情冲动和思想的感情色彩的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不再促使去智慧劳动 反而把智慧禁锢起来。
永远相信学生想学知识而做不到,就应该帮助他迈出哪怕微小的一步,这一步便是推动思维取得认知的愉快感的情感动力。
我有着这方面的亲身体会,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记得刚学习了根的判别式,自己心里还有很多没有弄明白。老师考试了,就在放学的时候给出了分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好多学生都在场,我吃了很低很低的分数,那个分数真的就像刺刀一样扎向我的心脏,更为感到不好的就是好多同学也知道我吃了一点点的分数,我是不是很笨,不笨为什么吃了那么一点点的分数?不记得怎样回家吃饭的,但是当时的现场的情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第三,如果发现学生的知识含糊不清,观点不明,就根本不要做任何评分。我感觉此时进行评判的话,会给这些孩子带来残酷、毁灭性的打击,也可能把他内心想去探究知识为何的欲望打击的无影无踪,所以还是慎用为好。
在我平时进行知识考试的时候,考核不达标的孩子,这些学生我一般不再卷子上画出分数。想想这个做法也可能保护了这部分孩子的心理不受冲击,但是他们也是明白的,他们考试的不好,老师才没有给分。
站在孩立场上思考,我们会慎用评分,当用评分时要让评分有分量,能推动今后的学习为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