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是一枚游戏美术设计师。
上班会每天坐在电脑旁边画画,我习惯性的会戴上耳机把音乐开到最大,然后特别沉迷的盯着屏幕画画。
老大经常叫我,我经常会反应不过来,得旁边兄弟提醒才知道,我想这算是深度工作吗?
在没看这本书前,我是不知道还有深度工作这个说法的。我只知道我工作的习惯,画画通常都会戴上耳机,不喜欢被打扰,那样才有感觉能快速的进入状态。
关于深度工作这本书,我是在火车上回来的途中看完的,总共花了6个多小时。看完感触也挺深的,那么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回想这些年,身边有多少能这样深度工作的,我想屈指可数吧。
现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社交App如春笋般涌现,QQ、微信、微博、推特等,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盯着,这种社交繁忙假象给我们带来了慰藉,却不知道去摆脱这些东西。
德高望重的《纽约客》撰稿人乔治·派克(George Packer)在一篇关于自己为何不发推特消息的文章中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担忧:“推特就像社交上瘾者的可卡因。它之所以令我恐慌,不仅仅因为我从精神层面不屑于此,还因为我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它。我害怕自己最终会害我的儿子饿肚子。”
我挺认同乔治·派克这种观点的,因为我就是被上瘾的可卡因之一。
这段时间,自己运营了一个公众号,花了大把的时间在这个上面,时不时会经常性的盯着数据,分析数据。发个朋友圈,也会出现大把的朋友给我点赞,评论。看着红色的数字,我会忍不住的一一去回复。这不知不觉给我耗费了大把的时间,也大大影响了我工作的效率。
可见,深度工作很少见。
这正如卡尔·纽波特说的浮浅工作,我想很多人对这个浮浅工作认知还不了解吧?什么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价值,且容易复制。
说到这里,你中招了吗?
看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这本书,我发现全世界范围内都在抵制这种浮浅工作跟无聊的社交。
《深度工作》这本书,其实是分了两部分。第一,为什么要深度工作;第二,怎么才能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这几个词,我想很多人都很陌生,它是怎么由来的呢,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卡尔·荣格独处,保持清醒的头脑,导演伍迪·艾伦拒绝使用电脑,比尔·盖茨每年两次“思考周”,JK·罗琳远离社交媒体等,都是为了深度工作。
那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说了这几个理由。
第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尤其这些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投资者等,深度工作都让他们变成了社会精英
第二:深度工作才能产出,复杂的工作必须靠深度工作才完成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缺失这个技能吧?
影响专注度的因素很多,书中说是共享空间,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的影响,导致我们特别容易分心,不专注。还有一些瞎忙碌,没有明确生产能力和价值,不知不觉迷惑了自己。接下来,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这本书的下部分,很好地详细说了解决方法。
第一:认知自己,完善自己。事出有因,只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首先就是专注的问题,找到训练专注的方法,比如用扑克牌锻炼记忆力,有成果的冥想等。还有合理安排分配时间,拒绝一些无效的社交与浮浅的工作,去创造条件,使自己专注。
第二: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书中从广义到狭义去见证,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这四个方面。面对这些,我也挺有体会的,在火车上,看了大概四个小时吧,身边一堆熊孩子吵闹,最后,眼睛也实在疼的特别厉害,就放弃了继续往下看,采用双峰哲学的方法,某一段时间做明确的深度追求,我就把前面看的内容用思维导图记录了下来用来回顾这些内容。
第三:环境场所的指定,创造环境。前面那些伟人,都逐一印证了这个场所的重要性,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工作读书也是一样,需要一个特别舒适的环境。去屏蔽干扰,减少对分心事物 的依赖,不陷入网络生活泥潭,拒绝一些事情,简化一些事情。
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已经看完书好几天了,这几天一直忙于参加婚礼,没有时间来写。趁今晚有时间,吃完饭赶紧躲到自己的房间,开着空调,放着舒缓的音乐,快速敲打着键盘把这篇书评给敲完了。这种超高的效率也是源于《深度工作》的方法,正如书中说的那样,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做到“汇聚专注之光”。
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强大,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借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一句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