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政策实施的前沿阵地,而精准扶贫干部则是冲锋陷阵的急先锋、排头兵。国家的惠民政策能否落实到位、执行是否彻底,都与基层干部、精准扶贫工作队员息息相关。
一、有幸赴孝昌的“西伯利亚”扶贫
2015年8月,54岁的我被派驻季店乡吕叶村,出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成为孝昌县最年长的扶贫队员。
吕叶村,紧邻安陆,位于孝昌西部,全村1119人。那里多岗地,十年九旱,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不少村湾成为“空心村”,人称之为孝感的“西伯利亚
二、带领村两委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
对于一位常去野外的水利人,生活条件差还我与他们一起,跑项目,建设施,打破该村零产业历史,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
2015年,该村争取到整村推进资金100万元,改建、兴建当家塘十口,新建泵站一座,建起150亩的苗木基地一处。引进一位老板管理该苗木基地,该老板当年给村里5万元,这是该村首笔集体收入。当年该村因此实现整体脱贫出列。此后,该老板每年给村里4.4万元集体收入,同时还要给农民土地流转费。 今年,村里通过争取项目资金7万元,建起了占地5.1亩的蔬菜大棚。大棚承包人今年给村集体收入2000元,并按每年每亩400元给农户土地流转费。
2014年,吕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335人。2015年8月,我们进驻吕叶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通过走村串户,走访群众,精准识别,确认65户170人为贫困户,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村民代表大会评议,2014年有45户164人脱贫,2015年有55户171人脱贫。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31户62人在贫困线上摆动。我们进驻吕叶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探寻致贫之因、脱贫之路。结对帮扶,2016年除做好精准扶贫面上的工作外,还在村里结对帮扶了3户穷亲戚,2017年结对帮扶10户穷亲戚。
三、家有脑瘫儿,我多次自掏腰包送温暖
家庭相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温馨的港湾,是幸福的天堂。而对于精准扶贫工作队员和基层干部,家庭则成了过路休息的旅馆。除了争取项目、发展产业,我还常到贫困户家走亲戚。
我家大儿子蒋庆自小患有脑瘫病,常年要人照顾;小儿子刚大学毕业,在武汉一家私企上班;妻子2017年3月退休,在家照顾大儿子,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我多次自掏腰包送温暖。
我多次到深度贫困户吕业宝家。这是一栋三层毛坯楼房,但三楼只搭起框架,连墙都没未砌起。走入室内,一些墙上有雨水渗漏的印子。“房子做了10多年了,小儿子去世后就没钱接着做了。”谈及往事,老人一脸黯然,“大儿子挖井被石头砸死了,小儿子7年前又患癌去世。小儿媳离家出走8年,杳无音信。如今,家里只剩我们两个老的,还有一个11岁多的孙子。”村里为他一家三口申办了低保,孙子每年享受1000多元教育扶贫补助。我多次到他家走访,两次自掏腰包,前后共送去800元。”
今年8月,得知贫困户杨学文的儿子杨炎在上大二,马上上大三,学费有困难,我捐给他家1000元。此外,还介绍小孩暑期到村部实习实训。
2017年1月20日下午,我还自掏腰包2000元,带领孝昌志愿者看望了4户困难家庭,为每户送去500元慰问金。
贫困户叶攀,3年前父亲患癌症去世,他自己也因突遇车祸而失忆,如今和母亲相依为命。见到叶攀,我想起了脑瘫的大儿子。多次上门,主动关心这个困难家庭,积极为他申办残疾证和申请低保。
我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穷人那里,必然会减少对自家的家庭的照顾。我舍弃小家,选择了吕叶村这个贫困的“大家”。
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多来,问心无愧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却内心不安的有点愧对家庭。但作为精准扶贫干部,我无愧于自己的基层事业;壮志在我胸,广阔天地任我展鸿途;初心永不改,任劳任怨,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