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这个话题,可总觉得这个话题说大很大,家往往关系家国情怀。说小也小,吃饭又实在是生活所需。结完婚之后经常会为吃饭这个话题犯愁。是不是回家吃饭,回哪个家吃饭,吃哪一顿饭,往往都是问题。不过总体而言却是比婚前回家吃饭的次数增加许多。
婚前下班回家,老爸可能吃完准备散步,老妈晚上也是吃的极少的。回到家随便下点饺子面条,或者一个鸡蛋几块饼干一杯牛奶,似乎就对付过去了。饭后如果不唠唠嗑,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看书,电影,玩手机直到上床睡觉。合上书本,关机睡觉,一天结束,周而复始
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回不回家吃饭,
紧接着今晚回哪家吃饭。
照例不加班是六点多到家,婆婆家总是素菜荤菜摆满一桌。有时候等那个人下班,吃着饭带着聊聊天也就是八点多了。婚后的作息也有所调整,十一点半多数是上床了。吃完饭到睡觉也不过两小时有余。晚上从来没有饿着入眠的,所以一个月胖的不敢上称,每天总是下决心第二天要减肥。可是一回家又是荤的素的摆满一桌,不动筷子又对不起死去的鸡鸭鱼猪们。
毕竟刚结婚回婆婆家不能像自己家一样放肆,出去浪的时间也急剧减少。但是一周也不能一直在婆婆家吃饭总要回自己家吃两顿。毕竟二十多年老爸老妈第一次离开女儿那么久,我也第一次离开他们那么久。所以,本来回家很简单的晚饭,在婚后就突然发生了转变。回家吃一顿,两道荤菜是必不可少的。爸妈明知在婆家吃的比家里还要好却总是担心自己的女儿在外面是不是吃不饱穿不暖,回家总想着补补。美其名曰:偶尔吃一顿不算多。殊不知:在哪家,都是“吃这点哪里算多,也是偶尔才这么吃嘛”。
一顿饭的功夫,准备可能要一两个钟头,吃起来风卷残云多半也就十几二十分钟。吃完晚饭,爸妈就开始问什么时候离开。可能老妈是开始适应了,老于总是想着陪在身边唠唠嗑说说话,摆摆龙门阵。我说要留下来住,他们却催促着让我离开。也许就是回家那顿饭,已经寄托了那两天对女儿的思念吧。也许,他们也是需要花时间适应这种离别。所以,回家的那顿饭在这时却又显得尤为重要,餐桌上,两三天的奇闻异事在唇齿留香之间脱口而出,感情的联络在饭桌上有来有往。
一周七天,三天在公婆家,两天想着回爸妈那,总还有两天要留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留给自己的两天,往往是休息的两天。一周难得拼凑出的一天共同休息,带点简单的饭菜去新家。厨房里飘出烟火的气息,回头就能看到那个掌勺的身边的人。两个人吃饭往往在阳光铺满的客厅,秋日的阳光一泻千里,厨房传来鸡汤的香味。客厅的茶几上那个喜字还崭崭新新。一切那么随意,一切又是那么新奇。这是留着身边人的一顿饭。
这是,是属于自己,家的味道。
还剩一顿饭,往往留给好朋友。那些曾经在身边来来往往的朋友们,社会浸润时间越长,越也只剩一二好友。一顿火锅,一份甜品或者一壶浊酒。话可多,可少,只看心情,情也真也切,全在心里。年纪越大好像越放弃了无效社交,尚且不贪,身边得些好友足以。
回家吃饭,三个家汇集成一个同心圆,父母之爱不可辜负,夫妻之情需深深体味,唯一不在家吃的那一顿,却又是友情的品味。吃饭,到底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蕴含在其中。
也难怪,街上见了面的人们往往含笑问那么一句: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