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没有说补,只说温之,所以,针对的是寒邪。
四逆辈是以干姜、附子为主要,而干姜和附子是去寒邪的,为什么不把理中丸当主要呢?因为理中丸里参术,有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不利于我们去寒邪。所以,该用参术的时候用,不该用参术的时候不用。
我们回来再看太阴病,在伤寒论的太阴病里面,考虑他的病机关键是寒邪,但在临床上,我们可能会见到虚寒,也有可能会见到寒湿,也有可能会见到虚寒湿。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太阴病患者,我们就得仔细辨,到底这个患者是虚还是寒,还是湿,还是虚寒,还是寒湿还是虚寒湿,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或者是虚寒湿都有,到底虚有几分,寒有几分,湿有几分呢?治疗的时候,虚我们得补,寒我们得袪,湿我们得化。
什么时候我们的医生在临床上用方用药细分到这一点,我们就走上一条临床水平提高的快速道了。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方子就要精干。
我们再来看一个柳选四家医:评迁静香楼医案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诒按:此温中调气法也。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纳差,泄泻,有点像太阴病,脾胃虚寒,可不可以用理中丸呢?他说不可以。该怎么办呢?宜振脾胃之阳。所有的药都是祛邪的药,没有一味药是扶正的。
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没有一味是补药。既没有用“参”,也没有用“术”。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柳宝诒加了一句按语说:“此温中调气法也”。
用温热的药和流通气节的药,让体内的气机流通了,中焦脾胃是人体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我们不想让枢纽运转出现障碍,此温中调气法也。
我们看到前面这个描述,我们来想一想,把这个病放在现在的临床上,有多少人会想到用理中丸,其实能想到,能开出一张很纯粹的理中丸的医生,还算水平很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