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一)
文/李现风
本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即第1--49页。
本周所读的内容有五部分,分别是:第一章、整个人都不太好;第二章、挚友前来相助;第三章,初见咨询师;第四章,抑郁的原因;第五章,成长的寓言。读这五部分的内容,使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感触一:作为教师要懂点心理学知识。
最初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是我发给朋友的这一句话:“作为教师要懂点心理学知识”,其实也是发给我自己的这一句话。作为教师的我平时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比较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比较少,还记得去年在网研社也读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没有读下去,后来还是感觉很遗憾。所以当今年看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时,自己就给自己多了一个要求,一定要读下去。但在读第一章节的时候,似乎感觉到学到了一点知识,但第二、三、四章节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笔记可做,后来发现朋友做的笔记非常的好,所以感觉一定是自己没有发现书中的价值所在,于是自己又重新读第二遍和第五章,终于在慢慢的评读中,发现每一本书一定有自己读和学习的价值,知识自己的认识有点肤浅罢了,看来这就是一起走在学习道路上的目的。
感触二:和朋友相处要多尊重朋友的感受
鼹鼠很难说出他的感受,他感到几乎没法做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要是他们去划船,河鼠总会说鼹鼠划的不对,比如拿桨的姿势错了;等把船停好了,河鼠又会检查缆绳,确保鼹鼠系对了绳子,还雷打不动地非要把绳子在柱子上在绕一圈。从这一段话,让我感觉到在我们日常的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之中,我们不能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更不能像河鼠一样,在和鼹鼠做朋友的过程之中相处的不是“朋友”的关系,而是“师生”的关系,时时处处在教育鼹鼠,使鼹鼠心里非常的难受。也不能像“獾”一样,做“长辈式”的朋友,使蛤蟆只能是听“教训”而已,这两种类型的朋友,既不是真正类型的“朋友”,更不能让朋友打开心扉。
感触三: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
这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由此我想到,为什么心理咨询师能走进咨询者的心里去,而教师时不时的会爆露出孩子们的“叛逆”状况,试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入做教师的也能像咨询师一样,课堂上善于倾听孩子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那将是一节激情荡漾的课堂;假如做班主任的,能在班级管理上多倾听一下孩子们的感受,班级管理的效果和班级的核心凝聚力,所带来的效应是我们所不敢想象的;假如我们做教师的,多倾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那么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是不是不在变得那么艰难?为什么蛤蟆在进行了第一次咨询、第二次咨询后,第三次咨询依然很期待着见苍鹭,那是因为苍鹭前两次都愿意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给蛤蟆一种心里的舒畅感,即使第三次苍鹭要换个角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解“儿童自我状态”这个概念时,也提前给蛤蟆打了“预防针”,使这一件事情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说,假如我们也能像苍鹭一样做一名倾听型的教师,那么教育工作中岂不就是减少了很多的磕磕碰碰。
通过这一周的读书,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中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