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67,5-4-8,滕文公章句上4-8》
今天是丙申年庚子月甲申日,冬月三十,2016年12月28日星期三。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一.
1,孟子继续讲解尧和舜这些古代伟大的圣王们,为了百姓的安康幸福而思虑筹措的工作。
2,他说,鸟兽的危害、洪水的危害,一一消除了。我们常说"洪水猛兽",以此作为整体性的、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恶势力,由此可见,这两样危害带给华夏民族的记忆有多么深刻!尧、舜、大禹,他们治理这两样危害,绝不是单一的某个工程,而是一个面对整个儿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社会部族的历史性大事件。这中间要调动人力、征粮征役、开路开河、建桥建坝,然后还要运输、吃饭,牵动整个儿社会的神经。我们的祖先做了这些功绩,也就几句话概括了,没有《荷马史诗》一样夸张铺展。传统由树立者建树。我喜欢这样一份安和淡定的传统并以此为幸。
3,水土既平,老百姓这才有了可以耕种庄稼的土地。有了地,还要传授正确耕种的知识。
4,那时候没有"科学"这个名词,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回头看的时候,有人主张我们祖先的这些举措和方法以科学定义,也有人不同意以科学定义,认为科学仍然不足以涵盖我们的农耕传统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以科学这样一个包含过多功利色彩和人类意志的词恰恰损害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休耕"的法令。这条法令是极具中国化的。我们的文化中,对土地和耕种行为及其组织,确实存在有别于科学思路之处。科学的产业化的思想和背后的组织原则确然不符合中国口味。循环往复,相信土地本身具有特殊的自足的循环,"人法地",人要克制自身而尊重无言的地与天,这种哲学观念,对于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而言,毫无违合感,但对科学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当今社会,苏丹红什么的添加剂事件日益迫近可以理解和可以忍受的边际,每每引起人心的震惊,这样的科学是有利于我们的吗?这样的科学对于整体性的民族而言,当我们必须面对未来时,能够做到泰然心安吗?它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乃至于下一代和后代普遍可持续的原则吗?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常常不加区分地使用"科学"二字,以至于使其几近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这一风气可能反而损害了科学精神本身。
6,继续孟子老师的讲解。他说,有了耕地以后,又任命弃为"后稷之官",就是传授农业知识和耕种技术的官员,这样,五谷丰登,以此养育民众。
这么大一件事办好,尧没有停下来休息,他没有宣告大功告成普天同庆享受生活,他又开始思虑了。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化,又将沉湎于享乐,互相攀比,行为不端,甚至灭性乱伦,也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忧虑,于是任命契担任司徒的官职,也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教化事业,传授人伦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也就是原文中的"放勋",这样嘱咐契:教育的方法,要因人而施,有勉强修行的,就慰劳他以安顿他;有回心向道的,就接引他来,鼓励他的行为;有行为邪僻的,就匡正他的范围;有立志又退步的,就矫正他使他归队;有立志不定的,就帮助他使志向坚固;有进修不前的,就善诱而使他勇猛进取。既要使他有充分的时间、令他自己亲身体悟领会,又要防止他过于放松怠慢拖延,因此,要时时提携和教诲。像这样,多方造就,教思无穷,然后才能明白人伦之道。
圣人为百姓考虑如此周到而烦苦,还有闲暇耕种吗!
我们看到尧的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只三步走,他根本不受几步走的匡限,但又稳稳地务实地着手,仿佛乾坤了然在胸。抓本质的目标,涵万物的规划,顺次序的实施。从人才入手,从眼下着手,创造条件起步,直到人的社会建设。精妙极了!比任何科学的决策学和领导学都科学啊!话再讲回来,何止科学这样简单呢,允执厥中,修齐治平的圣人境界,远在想象之外,而他们立己立人包含天地的胸怀,又岂是以己为能的人所能评价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