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天赋是分等级的。我停下来思考了好久,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现实中绝大部分职业最初进入的门槛并不高,甚至很多基层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熟悉谁都能做。工作的最初几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执行。当上升到管理层,所需要的技能的确需要天赋,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有些人逻辑思维能力强,在管理中,这些天赋会推动你走得更远。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展现着自己的天赋。就像最近的热播剧《欢乐颂2》,不同的天赋层级的人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剧中的角色。心理学家解读的是原生家庭的伤与痛,时尚编辑解读的是人物的时装特色,旅游爱好者解读的是旅行胜地,正是这种多样的视角带给读者全方面的解读。
虽然现在很多自媒体文章说以现在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的地步,我并不苟同,我认为每一个人当前的生活工作选择都是天赋使然。拿占据我们一生最多时间的工作来说,对职业的选择都是结合了自身的天赋和兴趣。对数字敏感的人做了财务,喜爱社交又深谙谈判技巧的人做了销售,对时尚嗅觉敏锐地做了时尚杂志编辑。
知乎上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无论最初多么挣扎,人最终会回到自己的轨道。虽然也有很多人一开始为了生存先就业后择业,但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明星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总会问起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家庭背景,大多数明星都说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一直是学校的文娱积极分子。而主持人也总会感慨,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其实这说的就是天赋。
我们一出生就自带不同的天赋属性。天赋在英文中叫gift,也就是上天给的礼物。只是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才找到,或者说找回这份礼物,无论是戏剧学院还是电影学院,刚上大学时的第一课就是:解放天性。这其实特别有意思,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家长老师塞入一个模子里去培养,考高分,拿第一,上名校。很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成了不务正业,而直到快高考的时候,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同质化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开始反抗,去寻求自己真正喜欢的。每个人“开窍”的时间点都不同,或早或晚,但上大学的确是很多孩子生活的转折点和临界点。
学生时代,我总是很羡慕学霸,轻轻松松拿高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得不说,学习也是需要天赋的。虽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更多的情况是,没有1%的灵感,那99%的汗水都是徒劳的。拿我自己来说,学生时代的我严重偏科,在数学科目,无论我挑灯夜读,做完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一系列题库后,成绩也只是勉强及格。可是在语文英语科目,总是反应灵敏,几乎不做习题却是次次得高分。有过偏科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差距是极其痛苦的,你的分数决定了老师对待你的态度。前一秒英文老师对你赞赏有加,后一秒数学老师根本懒得理你。也是在这样的差距中,我开始相信天赋。天赋可以让你比别人跑的更快一步,但没有人拥有100%的天赋,所以充分利用好这老天爷赐予你的那部分gift,足矣。也就是在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父母坚持让我读金融,说以后好就业,而我坚持己见,固执地念了英文。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兴趣使然,更是因为我终于得以摆脱数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科目中去。当然从发现并且遵从自己的天赋到成为专业出身,这又是另一层历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
虽然目前为止,我的这份专业并没有为我获得培训班鼓吹的那种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它所带给我的精神回馈以及眼界视角是巨大的。在很多人感慨自己被大学上了的时候,我可以无憾地说,我的大学没有白上。没有那四年的铺垫和厚积薄发,现在的我可能要为了进入心仪的外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现在很多企业设置了诸多硬指标,硬指标没达标,根本没兴趣去了解你的软实力。
也是在工作很多年后,曾经学校灌输的普世价值观一点点在现实面前瓦解,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一点点被推翻重塑,这是很疼痛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成长所必经的。只是有些人承受住了这种落差后破茧而出,也有很多人无法承受便自暴自弃。
越早发现并且充分利用起这份天赋,才可能更早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努力追求地自以为需要的东西,不过是别人对你洗脑的结果。因此自我探索则显得尤为重要。
你的兴趣爱好里蕴藏着天赋
尝试思考一下那些你既喜欢又擅长的活动,那些你不经过大脑就能做好或使你沉醉而不知时间飞逝的事情。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里蕴藏着自己的天赋,正是这种热爱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用上一些甚至所有你喜欢的技能,可以大大地提高你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功率。
大二的时候,班里从其他专业转来几个学生,本来是非语言专业的佼佼者,到了专业班,却成了垫底,这种打击是巨大的。而学生时代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但你会发现,同样喜欢语言,有些人做了翻译,有些人做了外语主持人,还有些成了外语老师。而这些职业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翻译要求性格沉稳,经得住寂寞;外语主持人则要求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而教师则要求有耐心,会系统性教学。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毕业后职业走向也截然不同。
刻意练习-1万小时定律
天赋可以让你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则需要利用天赋的优势进行刻意练习。
10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小时,总共持续10年的练习时间。
但凡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都是在本职工作上做了10年以上。
我曾在文章说过,没有一种成功是横空出世,不过都是蓄势而为。那些又优秀又年轻的社会精英,不过是更早地开始1万小时训练,才会如此出类拔萃。
小时候,我们一直害怕与别人不同,所以总是拼了命地融入人群中。长大之后,我们又害怕趋同丧失了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天赋都有它的去处,在被成功学肆意渲染的社会,找到自己的天赋层级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才可能渐渐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