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第一次看崔璀的书了,而这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却是让我感触蕞深的一次。因为就在今年,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离职,虽然我目前干着一份看似很擅长,也能做得不错的工作,但我的内心既不快乐也不自信,总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我感觉必须要把自己的职场优势和经验好好盘点一下,以便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事实上,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比我想象得大得多,阅读它的过程就如同经历了一场探索自身的发现之旅,让我不但能从“优势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也更懂得了要用“优势思维”去理解、配合甚至是成就他人。而只有当每个人发现并运用好自己的优势,才能让人生释放出最大的效能,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实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从未在意过自己的优势。一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谦虚谨慎、内敛保守的文化体系中,大部分人羞于或不泄于表达对他人优点的赞赏与认可,这就让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点不自知;二是因为我们被种种“规则”和观念所束缚,使我们太容易妄自菲薄,将“特点”误认为是“缺点”。
比如性格内向会被认为是不合群,三思而后行被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共情力强会被认为是多愁善感,情绪敏感会被认为是玻璃心......于是我们不得不为了满足世俗的“标准”而改变自己,但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有多累多痛苦。因为这些被视为“缺点”的“特点”,恰恰可能是我们独有的优势。
因此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便是:请重新认识自己,定义自己的优势。
首先,优势是什么?而我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优势,其实就是一种让事情变容易的能力和魔力。当你在做一件事时,可以比其它人上手更快,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别人努力很久都无法达到的水平,这便是优势。
那么基于这个定义,你的优点多半会成为你的优势。但是我们要说的是那些常被我们视为“缺点”的特质,它们可能也具有上面的特点。以共情力强为例,当一个人与你诉说他的烦恼时,一般人可能无法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更无法迅速体会她的痛点和内心焦虑。但是一个具备共情力优势的人可以马上就捕捉到这些感受和信息,你能不说这不是一种优势么?
我们不妨好好思考和审视一下自己的“缺点”,它到底是被世俗所判定的特立独行,还是真的阻碍你发展的不足?你是可以与它和平相处从容自洽,还是对它恨之入骨?你是不得已地去修正和掩盖它,还是真心想让它从你的行为和思想里消失?
认真地去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哪些是真正该摒弃的缺点,而哪些又是你该保留且被发挥的优势,你的内心便会有答案。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评更加了解自己,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详细给出了9大优势的解析,包括优势本身的解读和职场发展的建议,通过描述我们也可以去轻松去判断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好好阅读和体会,你几乎就可以确认自己的优势了。
然后,要从“这是我的问题”到“这是我的优势”。
我们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个难以超越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总是高高地凌驾于我们之上,成为我们无法启及的目标。于是在我们的观念和内心深处,就总是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羡慕别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幸运,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上天的眷顾。
而我们恰恰不知道,其实老天给了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和天赋,可我们却总是喜欢盯着别人,总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我们拼命努力,去修炼那些自己所不擅长的技能,硬是把自己活了别人的样子。在这个“更好的自己”外壳之下的你,已经变成了别人。可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找到优势、发挥优势,我们不需要成为别人,只需要更好地成为自己。
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着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海量的信息都在争夺你的注意力,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于众说纷纭的嘈杂环境中,很容易被“贩卖焦虑”的广告而让自己失去方向。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内看,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提升对自身的认知。把关注点放到自己的身上,深挖内心的需求和喜好,不被大环境所左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蛊惑,去找到并认定自己的优势,并在这个认定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个人只有在优势领域发挥力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更有希望比别人跑得快,跑得远,耐力更强!
所以,请不要再妄自菲薄,也不要再盲目比较,更不要制造焦虑,勇敢地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的优势,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修炼它,打磨它,精进它,它将是任何人无法启及的能力,也是我蕞重要的价值。
最后,如何在职业发展中修炼和放大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优势,或是还不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那么可以利用下面这张图来梳理。
“能力”就是擅长的事情;“动力”就是你心甘情愿在一件事上投入热情,即使没有收入也愿意去做的事。这两者相交的点其实就是喜欢又擅长的事,但是还要加入一个“信息”的元素,它是指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和社会发展趋势,也就是用长期思维的去考虑和衡量你的优势,看它是否可以成为你长远的职业选择。
当你确定优势之后,还需要用“生存缝隙”法则去锚定你所发展的领域。生存缝隙有点像我们曾听过的一个词“细分领域”,它是指一个有可能非常小众,但却是你确定、擅长并热爱的领域。它就像一个的秘密花园,你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开垦和耕种它,把个体价值最大化。当你在天赋和优势上投入时间,坚持不懈的同时又能为他人创造价值,那么迟早会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花园,你在时间投入上的回报就会被看到。
“生存缝隙”这个概念非常适合想去创业或是自媒体人,很多帐号作者也都是因为在最初找到了自己的,才一步步慢慢发展成现在的头部的,比如秋叶大叔就是在最初时以Word、Excel,PPT培训为敲门砖打开市场的。
其实对于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我们不会像作者这般幸运,可以在一个知人善任的公司里工作,可以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现在的企业主,他们希望一个人可以活成一支队伍,恨不得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都是全能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节约人力成本,减少招聘员工的数量。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才更需要突出和修炼自己的优势,把长板尽量延长,长到无人可以取代的位置,这样你就可以有资本去选择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发挥作用,而领导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类工作交给你做,实现自然过渡。
除了自身优势,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第二件事就是:理解并顺应他们的优势,也同样重要!
优势理论不仅可以帮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更好了与他人合作,减少由沟通而带来的内耗。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沟通就是带着我的需求,走向你的需求。而不是让你放弃你的需求来满足我的需求,其实这就是我们在沟通时产生分歧和争执的主要原因。请不要试图改变他人,我们能做的是顺应他人的优势,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
拿我自己举例,我之所以一直想要离职,就是因为我不了解我上司的优势以及与之对应的特点和沟通方式。总的来说,我的上司是具的引领力优势的人,比较强势且要求很高,沟通喜欢直来直去,虽然有责任心但是让人感觉像一种控制欲;而我是共情力优势的人,面对强势高压的气场总会觉得难以招架,高要求和生硬的沟通方式让我压力很大。
正是因为理解了领导的优势,让我明白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他的风格,而并不是针对某个人,只要我不出纰漏,其实根本用不着担心也不用有压力。而我所需要的共情力,完全可以从客户和供应商那里获得。这样一想,好像自己确实并不需要离职。
除了与领导的沟通,我们与家人,爱人和孩子的沟通同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充分了解对方的长板,并理解和接受他们所不擅长的部分,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而是让他们的优势最大化。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就更容易去苛求他们,然而实际上我们存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成全别人。
结语:
这本书让我系统地理解了优势理论,我在小程序中做了关于优势的测评,结果与我的实际情况非常地符合,我同时也意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发挥优势也要注意过犹不及,即使是优势,用过了也会有反作用。拿我自己举例,我的优势是共情力,学习力,目标力,交往力。 如果过度共情会让自己的情绪状态受到影响;过度追求目标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压力过大;过度学习可能会忽略实际运用。
总之,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固有的观念和束缚,用优势思维重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成为自己的同时,成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