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
《佛道一如道德经》第47章
作者:山顶洞人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一点不难理解,现在的宅男宅女都能做到,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行。问题是,老子没有电脑和网络,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因为老子有“天网”,也就是有“道”。
“天下”无非就一个东西:“道”。我们之所以心胸打不开,视野受限制,就是因为总是在技能、技巧等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也就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术”则是障“道”的根源,学的“术”越多,修的法越多,离“道”就越远。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法界的总源头,从高处鸟瞰法界的万事万物,那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说“不出户,知天下”。
而且,我们时时可以跟佛在一起,不必去寺庙,家里就是佛堂。再缩小来说,我们的心就是大殿,我们的心就是佛,总之一切都在我们的自心中,所以说“不窥牖,见天道”。
这么说起来很枯燥,说白了,这就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等,在那个空间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过去、未来可以随便穿越,打个比喻,我们用电脑看电影,可以随便跳到后面看,也可以随便返回前面重看。对于这些功能,世俗人持两种态度,一是不信,二是迷信并追求。说实话,修行人没有几个不追求神通的,包括我在内。我接触过很多有各种各样神通的人,甚至拜他们为师,后来才发现,那些神通几乎都是附体所为。
我们学佛修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往外追寻,心外求法,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走得越远,身上惹的尘埃就越多,也就是业力越重,甚至惹得一身附体。现在所谓的修行人要么越来越愚钝,要么变成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的狂夫。总之不是收获越来越多,相反是失去越来越多,所以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实,我们越向心外去求,表示我们越不知道。如果净土是在他方世界,表示我们不知道净土是什么;如果天堂是在遥远的未来,表示我们不知道天堂是什么。
正因为一切都在自心中,所以“圣人不行而知”,也就是说,不必要到处朝山、朝庙,烧香、拜佛,也不必要满世界找大师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坦率地说,我解《道德经》的时候,其实里面很多内容是不懂的,但奇怪的是,当我写到那里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真是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而且我还可以肯定那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以后谁突然问我《道德经》某一句怎么解释,我未必答得上来,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思维出来的,是神来之笔,过后就傻眼了。
对于专家学者来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他们批判的重点,说“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我也不想跟这些专家学者辩论了,好在现在科技界的顶尖人物也开始关注佛、道文化。对于修行人来说,“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最想追求的神通。
神通这东西确实很诱人,只要进入佛道修行行列,经常可以接触有各种小神通的道友。我在这里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预测一些事情或者直接看到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事情,这种小神通是真的,但可信度也不是很高,因为功力不够或者有障碍,会看错或者看不出来。而且,能看的往往都是一些小事,也就说只能看欲界的一些东西。
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有功能的人90%以上都不是正修得来的,而是附体所为。所以,一般他们自己的身体往往不好,甚至因为造业太多,自身往往会遭受厄运。因此,正修行人不要盲目地去追求神通。有一句话叫“万物静观皆自得”,随着修行的深入,该来的自然就来了,毕竟“本自具足”啊!至于到了佛陀、老子那个份上,那还说什么呢?
说到附体,好像很可怕,其实,修行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附体,多者有几百上千个,本人身上曾经也有几十个,后来慢慢去掉了。如果是小的附体,就像寄生虫一样,耗我们一点能量而已,如果是“大家伙”,那就跟我们抢夺主人位置了。就像电脑被病毒搞得无法正常使用一样。一般容易被附体的人,往往都是自主能力比较差的人,他们一旦被附体,自己往往没有清除附体的能力,需要外力的帮助,遗憾的是现在能帮人清除附体的人也不多。
对于“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解释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这是错误的,因为“不行”“不见”“不为”都是“道”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了,怎么能把世俗的事扯到一块去瞎解释呢?人家都“不行”“不见”“不为”了,也就是如如不动了,我们还在这小脑筋动个不停,岂不可笑!
要知道,我们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一念不生全体现,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性本“知”,本“明”,不需要任何的外在条件。还有,我们的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能“不为而成”。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这么说只是引领我们悟道的,如果悟道了,还要在这里咬文嚼字干嘛?如果不能悟道,那说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