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积极心理学概念是在混沌学园听彭凯平老师的课程《抗逆力-压力下的韧性与成功》,授课内容朴实而深邃,处处透露着智慧与真理,听起来很舒适、顺畅,带有强烈的启发性,这也看出彭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更好的印证积极心理学中心理韧性的理论成果,他通过对三十多位改革者、企业家的访谈,深度的交流,试图抓取他们身上成功的根本因素,最后发现他们身上都具有心理韧性的特质。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想要获取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着强大的心理韧性,而心理韧性是更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环节。
一、认准心理韧性,强化正向反馈
曼德拉讲,生命中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达尔文讲,生存下来的是适应环境变化最强的物种,尼采说,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这再一次给我们启示,唯有不断的接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容易成功,不要怕变化、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折腾,这些过程会让你心力更有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未来成功的预测,不是看智商、情商或者体魄,而是看他的坚毅力,我们可以翻阅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这点上都是有共性的。他们往往具备彭凯平教授在授课时提到“三力”,复原力、坚毅力、创伤后的成长力,这是心理韧性强大的具体表现,在遭遇挫折、困难、诽谤及任何不顺心时,我们自问是否具备这三种力,看待半杯水,是一半满还是一半空,决定了你对它的态度、行动和计划。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这和普通人的表现截然不同,可是谁又能完全做的到呢,到最后只是表现的无声罢了。下面一张图是心理韧性能力系统的六种能力表现,我们是否具备,亦或应该具备。
[if !vml]
[endif]
二、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单兵战力
(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于低心理韧性的人一般会存在负面思维、躺平、成瘾的习惯、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焦虑,是为未来恐慌;抑郁,是为过去伤心;自残,是对未来绝望。这里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韧性的提升大有帮助,一是做出成功的模样,通过走路快一点、发言多一点、做事积极主动、穿衣得体、锻炼频繁等来塑造成功人士的习惯;二是被成功者接纳,不断尝试潜代性强化,与积极人同行,向榜样学习,装作你是他的样子说话、做事,慢慢会有同化效果;三是被社会接纳,选择合作者,加大自己社会网络的影响力,发挥弱联系的强势效应;四是模拟实战,心理沙盘,逐渐推演事情的发展,意念想象-模拟过程-预见未来;五是积累成功,在不断的取得成功中获取强大的心理认同。
(二)成长性思维的塑造。卡罗尔.德威克曾提出两种思维模型,即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成长型思维对我们发展大有裨益,她给出两组实验,第一组不断被赞天生聪明,这样他们就会在下次挑战中选择容易完成的选项,害怕失败,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变现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样会打破他们自以为天赋异禀的评价。第二组不断被赞很努力,这样他们会选择困难的选项做事,不断成就自己;显然,两组人员最后成长结局是不一样的;利用成长性思维来改善个人或者组织同样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通过改善考核标准,关注过程比重,不全准备结果;改变沟通方式,用暂时不行代替就是不行;改变认知的习惯,使用埃利斯的ABC治疗;发挥辩证思维优势,从负面体验中汲取教训。
(三)自我管控的构造,见到好吃的食物,我们恨不得立马咬伤一口,这种诱惑力不断击溃内心的坚韧性,这种人很容易沦落成软骨头,禁不起一点诱惑与敲打,留意的人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都具备严格的自律能力,懂得延迟享受,这对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在平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有效休息等手段提升自律能力;
四、增强组织韧性,打造铁军团队
影响组织韧性有三大要素+六大因素,三大要素为人、体制、技巧,六大因素为组织资产、组织承诺、组织领导、组织学习、组织文化、社会网络。人是组织中的基本单元,他们的心理韧性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对于个人组织韧性的塑造上面也有详细讲明,在体制中就更容易创造积极的心理健康环境,个人有了这种思想,至于技巧方法就是“术”的行为。积极思维的四种常见的方式,一是积极的自我认识,二是提倡积极思维,三是催生内啡肽的分泌,加强组织关系的建立,四是催产素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具有积极作用,五是让这个机体保持乐观主义。正常情况在压力下有三个地方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这是应激反应的轴心,这也让促进我们更好的感受快乐,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将快乐的体验延续4分钟,即可在脑海中形成记忆,从而形成一个不快的神经网咯。这里有应对压力的四种天然解药,血清素(做擅长的事、体验自我价值、自尊心呵护)、多巴胺(做喜欢做的事、庆祝自己成功、体验爱情的甜蜜),内啡肽(有规律运动-先苦后甜的体验-烧脑的幽默),催产素(拥抱-夸奖-同理心)
另外根据与三十多位企业家访谈,他们还有其他的特点,一是问题导向,实在的追求解决问题额方法;二是学习意愿强,通过聊天、谈话、读书、和学者沟通;三是想象力丰富,发散性思维强,预见未来、国际视野、了解大局。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