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满
说起现在的喜剧电影,我首推《驴得水》。比起《无名之辈》,这部电影出来的更早,因一档综艺节目,引起了小部分人的关注。
初看这部电影,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在一所乡村学校,简陋的教室,加上校长共四名老师。除此外,还有校长女儿和一头挂名为“驴得水老师”的驴。人员简单,设施简单,感情线也简单,然而一份电报彻底搅乱了本来平静的学校。
长期以来,只存在文件中的驴得水老师,因为常年为学生补课,引起了教育部的注意,并派特派员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故事大背景,我们可以预见挂名的驴得水老师,是不可能出现在特派员的眼前,坦白的后果是学校可能再也办不了,人员也会被解聘。
这是谎言滋生的根源。俗话说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去圆,假的东西成不了真的,那么只能制造出“真相”,用来迷惑大众。
铁匠便是谎言的第一个衍生品。打铁过了半生的人,要扮演一个德学兼优的英语老师,还留学海外,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对于操着满口方言的铁匠来说,无异于难于登天。
如果说故事到了这里就完了,电影是没有看头的。女教师张一曼只会三句英语,如数教给了铁匠,试图蒙混过关,只不过遭到了特派员的刁难,要求朗诵诗歌。一群人,看似走到了尽头,纸包不住火了。
此时,电影来了二次反转。传说中的特派员,从英国留学归来,竟然不懂英文。简单的日常对话,却答非所问,一节满口方言的英文课,就这么开始了。底下的观众配合得天衣无缝,不禁想到了歌曲《演员》,剧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完美的角色,却都是谎言的衍生品。
轻而易举蒙混过关,众人都开心不行。意外听说驴得水老师,被外国一个慈善家资助,每月能得到三万元的奖金,但要求拍照上报,迷信封建思想的铁匠,认为拍照会折寿,死活不拍。这时,剧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教师张一曼利用自己的身体,赢得了此局的胜利。这一切,为她的死亡埋下了伏笔,因爱生恨,因恨而变得丑陋。
本以为风平浪静,从此可以拿着钱逍遥快活,高枕无忧的四人,又迎来了第二张电报~资助者要来。
山穷水尽的一群人,竟然想出了扮死人的方法,为了得到安抚费,又死而复生,将葬礼活生生的变成了婚礼。生死的转换,全因金钱的魔力在起作用。这是谎言造成的滑稽后果,人死人散。
这部喜剧电影,于我看来也是荒唐的。作为一个乡村小学,只有七个孩子,却有五名老师,这本身便是不合理的体现。用驴代替人,拿空饷多年,未被发现,也是不合理。但是,作者却将这一切变得合理化――山路崎岖,为了拉水,需要一头驴子,需要金钱。驴变成人,人变成了傻子。
其二:一个只知道打铁的人,却拥有语言天分。看似温柔敦厚,却因爱生恨,对自己曾经的爱慕者张一曼进行人格性侮辱,执行刑法,是朝夕相处的校长。巨大的身份转换,人格的反转,是人性丑陋的体现。人性丑陋的一面被无限的扩大,剧中人物侮辱性行为便成了荒唐的最佳体现。这一点,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其三:这里面的感情线也足够荒唐。张一曼因不堪的过去,蜗居在这群乡村学校,得到了男教师裴魁山的爱慕,但是情感扭曲的张一曼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表白,却在生理上与他牵扯不清。裴魁山爱慕张一曼,又为了钱,眼睁睁看着她跟铁匠在一起。感情在这里变成了荒唐的替代品,随时可以被人,被金钱所代替。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台词也值得揣摩。剧中唯一清醒的人物是校长女儿和那头驴,驴子被杀掉吃了,小女娃看淡一切,投奔了身在延安的大哥。小女孩面对一群疯狂的大人,说道:“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众人想利用铁匠掩盖过去的犯罪事实,却在一步步的掩盖中,失去了人性,失去了信仰,老师不像老师,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未来,的确变得更加糟糕。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希望过去不堪的东西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终日过得胆战心惊,对人设防。久而久之,面对任何人,都只能带着面具生活,心理压力剧增。
如果换个层面去想,这句话还饱含一定的哲学思维。过去的东西,不能让它就这么过去了,那么该如何去面对?我得到的结论是坦然面对,接受一切。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与其终日惶惶不安,苦心隐藏,不如接受,承认错误,好像并没有那么难。
这里面,还有一句出现次数最多的句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个人觉得,这句话放置在这部剧里,是属于扭曲的价值观。大事,在古代指的是拯救黎民于水火,不在乎小事情,小的牺牲。而这里的大事,是以乡村教育的幌子,贪污公款,为个人谋私利,以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可以牺牲他人的尊严,进行道德绑架。让古代富有正义感的句子,从一群自私自利的人口中说出,达到了反讽的效果,喜剧的色彩变得浓厚,电影的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
写作者除了安排台词,也对人物的名字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喜欢校长女儿的男教师名叫周铁男,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遭遇了一次枪击恐吓后,瞬间变成了见风使舵,胆小怕事的人,蜷缩在角落不敢反抗。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这是一部情节取胜的电影。文章的书写讲究一波三折,电影情节要想打动人心或给人启发,也要有一波三折的转换。这部电影里的两次电报,三角恋情,红白喜事的转换,都可以看作这部电影的高潮,让人有一探到底的好奇心。
故事的结尾,事情暴露,但学校得到了保存,四位老师的工作也得已保留,只不过,女教师张一曼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女性的角色,在电影里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这也是回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女性没有主权,是性欲,钱财的牺牲品。
这部喜剧电影,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悲剧的色彩,又被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掩盖过去,看完后更多的是思考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真可谓不可多得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