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或者沮丧,或者无奈,或者毫无缘由地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地地方被忽然触动了。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与劫毁,看到了终始因果,如此就在眼前。“美”如此来临,我们心中悸动,却无以名状。——《栖霞》
2.“美”使我们沉默,“美”使我们谦卑,美使我们知道生命同时存在地辛苦与甘甜,艰难与庄严。通过“美”,我们再一次诞生,也再一次死亡。——《栖霞》
3.下一个秋天,我们约定向深山走去吧。让自己在满山红艳前发呆,让自己词穷,让自己画不出一笔,让自己沮丧颓唐,但是也让自己领悟: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色彩与光的变化,我们是在一弹指顷,看到了千千万万生死变灭,刹那间我们听到了洪荒以来自己每一次重来与离去的哭声。——《栖霞》
4.我预期阳光,结果听到了大雨滂沱。我预期晴日开朗,却看到了最低郁苦闷的号啕。我预期走在平坦顺畅的康庄大道上吗?却为何偏偏走来这曲折迂回、盘旋险阻、随时要警惕落石与绝壁的山路。——《大雨》
5.但是下雨或许没有什么不好。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前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并不知道。预期只是主观的假设而已,假设如果一一实现,我们得意忘形,假设也就变成了执着。——《大雨》
6.有了执着,预期一旦落空,就要失望痛苦。其实,一条路走下去,因为处处可能都不尽如预期,也就处处充满了继续走下去的无限好奇与探险的快乐吧。
——《大雨》
7.听觉过后,暗夜里视觉其实也非常清楚,可以辨认极幽微的光;撞击在岩块上迸溅起开的每一滴水珠晶莹、闪亮、瞬间消失的光,浅滩浮沫上游移、徘徊、缓慢回旋的光,石隙间一绺一绺、像指间发丝一样、不断逝去的光,深涧里澎湃、汹涌、仿佛热泪盈眶激荡洋溢的光……——《溪涧》
8.这条溪涧摇摇荡荡,穿过市集,一路奔向大海。旋子,我隐约看到溪涧在远远的出海口仍然反映出一片清冷静定、浩大而又饱满的光。
旋子,这一夜我在水声与水光相伴里入睡。——《溪涧》
9.面对大海的人民充满了幻想,大海惊涛骇浪,危机重重,可以使人粉身碎骨,大海也充满了挑战、冒险、征服的快乐,使生命不断冲上狂喜的巅峰。——《鱼肆》
10.从人群中出走,走向山,走向海,走向久违了的自己。他们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绝之处,长啸高歌,听自己的哭声笑声在空山里回响。他们静坐松下,闭目凝神,聆听树隙间飒飒远去的秋风。
旋子,我们或许已不容易懂得那样的孤独了。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那种举杯邀明月的孤独,那种在最孤独与自负时可以只与自己影子对话的坚持。——《月升》
11.我珍惜如同一颗心一样饱满、而又如此优美、可以托在掌中的形状,我所珍惜的细如鸟羽的叶尖……都只是一片叶子在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生存的种种艰难的痕迹吗?
美是不是生命艰难生存下来最后的记忆?美是不是一种辛酸的自我完成?所以美使我狂喜,也使我忧伤。
——《叶子》
12.我坐在窗口,隔着一大片海湾,眺望那座我梦想过的城市;隔着岁月,回看我梦想的细节。细节都不清楚了,我只记得,那么渴望过自由。
自由是什么?也并不具体。或许像一对翅膀,可以飞起来。即使在肉体最沉重的堕落的重量里,仍然可以借着心灵梦想的自由,轻盈地飞起来,飞在城市的上空。——《自由》
13.我们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天上霎那间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也同时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的绽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放怀尽情大叫几声。偶然在宁静夏夜海滨,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许多喜悦惊讶充满,竟然可以热泪盈眶。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品味》
14.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的终极领悟吧。——《雪——纪念母亲》
15.孤独者总是在寻找一座还没有人去过的山,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自己生命的途径。人群嗡集嘈杂的地方,通常是没有风景的。——《退之》
16.有意义的比赛,旁观者不只在看输赢,也在学习输赢里透露的生命质量吧。
好的比赛,输赢双方,都是风范,旁观者有所学习,人性有所提升,比赛也才使人敬重。
所谓“道”,无非是在尽人事之外,还要领悟有天意,输赢之外,天宽地阔,也就可以哈哈一笑。
竞赛失去了规矩,无论结局如何,并没有赢家,从生命质量而言,只是全盘皆输。——《输赢》
17.我们已经忘记了,“缓慢”也是一种速度,“迂回”“婉转”也是一种抵达的方式。——《速度》
18.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数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起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来不舍,走出来思念,走出来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迟行》
19.“家”好像是现代科技的展示中心,什么设备都有了,然而没有人,一切的科技都只是摆设,“家”反而更荒凉了。
我咀嚼着“囚”这个字,开始有点忧伤,但也随即领悟,“囚”首先必须要懂得与自己相处。现代城市的新伦理,在急切地与他人沟通之前,或许应该先学会回来和自己相处,学会独处地乐趣吧。
我的城市常常被批评为丑陋的城市,但我没有选择,我决定爱她,我要走出去,看春天路边的行道树,看阳光下小叶榄仁刚发出来翠绿的嫩芽。——《城市》
20.“房子”只是硬件,“家”还是要有人的生活内容。
月圆时会在窗台打电话给远方朋友,要他抬头看一看月亮。——《吾庐》
21.美是和谐,并不一致。和谐基本的条件是个体的不同,音乐里的“和谐”是不同音符声调的配合,绘画里的“和谐”是不同色彩构成的互补关系。
我喜欢古人说的“布衣”两个字,春暖以后,穿着布衣,看街上花花绿绿绫罗绸缎,繁华耀眼,真是人世风光。我又想象“两袖清风”的自由自在,或许,穿得自在,也就有了风格吧。——《布衣》
22.我们一样追逐美,追逐流行,追逐品牌,只是没有机会反省,后代如何看待此时风尚。——《风尚》
23.我们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天上刹那间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也同时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美”好像时心里埋藏很久的记忆,搁置在角落,连自己也忘了,却忽然被触动,深藏底层的生命,一时被呼唤了起来。
一个人没有“ 品味”,即使财大气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穷人。一个社会,没有“
品味”,物质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虚。——《品味》
24.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心里有一处可以信任的风景了,可以很久不去,但是相信那里的风景还是一样。就像相信一个要好的朋友多年不见,没有频繁来往,仍然不会疑虑恐慌,知道一见面就能很亲,言语也不陌生,思想观念也不陌生,好像没有离开过。
我没有东坡的遭遇,没有惹到小人诬陷,或者偶然有一些小人的麻烦,不多久也就忘了。觉得好山好水都来不及徜徉游玩,哪有闲空记挂小人。
东坡是“多难畏人”我生活平顺,但也领悟,好朋友不必太多,好风景也不必太多。——《风景》
25.古代许多诗人游山玩水,指点江山,留下著名的诗句。后来读着依诗句去找,相信诗人指点过江山值得一去,但是到了现场,江山多已变色,徒增感概而已。——《烧水》
26.寒林间因此有一种肃静,一种瑟缩,一种凝练,一种生命在入于死灭前紧紧守护自己的庄严矜持。——《寒林》
27.走来走去,走进一片正在落叶的银杏树林。枝干苍老,树皮上都是皴皱,褶皱凹痕长满苔藓。秋风乍起,一片片叶子满天满地扑面而来,在我头上回旋,好像久别重逢。《银杏》
28.经验过北地深秋,才知道生命在任何时刻都一样华美动人。
生命的来去,无论落叶,或我自己,此时此刻,深秋入冬,只是平静沉默不语。
我抬头观看,长空里已无大雁,候鸟式已走远了。——《候鸟》
29.我梦想的自由,不仅仅式是政治上的自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
也许,我梦想的,更是社会学上的自由,伦理学上的自由,是从一切人为的规范限制里解放的自由吧!
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自由》
30.时差是快速度巨大转换下对惯性规则的失序感。
在年轻的身体里,可能刻意去追求轨道与规则迅速改变的快乐。
所以,感觉不安,可能是一种警讯:使人重新退回原有的轨道。但是,感觉不安,可不可能也是一种刺激,鼓励身体去经验脱序失轨以后全然新领域的喜悦?——《时差》
前面摘抄过千字左右,这里已经摘抄了三千多字,我还想继续摘抄,可以想象我有多么喜欢这本书——《此时众生》
这是蒋勋写的生活周记,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他记录下晨昏光影、花香月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唱。读他的文字,可以再四季流转中发现生命之美,再自然万物里看见自己与众生,诚如许悔之先生在《编者后记》里说:”此时,作为有情众生之一的我们,也和蒋老师一起经历了人间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时空季节,不变者为真心至情而已。”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
我读到了优美的文字。
一朵朵普通的桐花,一片片普通的树叶,一场普通的大雨,一条普通的溪涧,一次普通的月升,在蒋勋的文字里变成了优美的画面,悠扬的歌声,幽深的感触。读着读着,你就沉浸在那些文字里,沉浸在那美的形色里,美的光亮里,美的声音里,美的感触里,忘记周围的一切,只管去沐浴美的光芒。
我读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蒋勋。
在百度资料里,他是一位台湾知名的画家、诗人与作家;在众人的眼里,他是一个“美的布道者”;在广播里,他是一个用文学的声音治愈他人的人。然而,在这些文字里,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喜欢看山看水看树看花的普通游人,一个喜欢跟朋友絮絮叨叨,看见月亮很圆就打电话邀约远方的朋友一起看月亮的普通友人,一个喜欢泡温泉,喜欢吃美食,喜欢到各大城市体验生活的普通旅人,一个深爱母亲,愿意凝视罹患糖尿病,一星期洗三次肾的母亲熟睡的普通儿子……
我读到了自己。
曾经,我是多么在意生活里的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片时光。曾经,无论多累多忙,我都会停下脚步,给自己留一方天地,那里,只有自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离了山,远离了水,远离了自然,也远离了自己,我心里眼里,只剩下生活中的琐碎,每天忙忙碌碌,无所作为。对那些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未读书之前,我不知道,萤火可以让我们思考对死亡的恐惧,我不知道秋天的深山可以看到千千万万生死变灭,听到洪荒以来自己每一次重来与离去的哭声,我不知道一条路走下去,因为处处可能都不尽如预期,也就处处充满了继续走下去的无限好奇与探险的快乐,我不知道……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在水声和水光里入睡是多么幸福,我知道了“美” 只是回来找自己,我知道了“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我知道了……
而所有的这些知道和不知道,是因为我从文章里照见了自己,照见了自己的粗糙,照见了自己的匮乏,看见了自己的疲惫,也照见了一颗想要追随自己,追随自然,追随美好的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我喜欢这样悄悄地读自己,静静地发现自己,细细地检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