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1年,历经14年的治学办学,51岁的孔子重新出仕,担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次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孔子及其精英团队出手不凡,在夹谷会盟上,占尽上风,向齐国索回了失地。不到三年,鲁国大治。可惜的是,孔子“堕三都”操之过急,得罪三桓。齐国害怕鲁国强大,又送来“女(汝)乐”。鲁定公从此不理朝政。孔子无奈,才离开鲁国,四处寻找新的出仕机会。“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⑴孔子在卫国说这句话时,已经在鲁国实现过了。“一年有改观,三年有成就”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领导者要有宏伟愿景,用来感召英雄。孔子常在梦中与周公神游,又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⑵加上他本人超凡才艺和人格魅力,确实令人信服。同时,孔子还能帮助大家解答所有棘手的问题,又在鲁国实现了一部分理想,让大家感到前途光明、未来可期!春秋时期,交通不便,言语不通,若干精英抛家舍业,不惧艰辛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尤其困于陈蔡绝粮之时,孔子尚能超然物外,每日弦歌,说出“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一般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⑶的道理,又显示了孔子独具的领袖气质,能够在极其困难之时安顿人心。
其次,领导者要有战略构想,进行统筹部署。孔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就是人人不安其位。他的执政方略很简单,就是“各就各位”,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君君”,就是国君要按礼乐制度办事。这样,就有“臣臣、父父、子子”。⑷在孔子眼里国君就是“不管具体业务的董事长”,自己就是主宰业务的CEO。利益归国君,事情我来做。这里只有一个前提:国君要按礼乐制度办事。孔子最大的战略资源就是拥有强大的精英团队。所以,他只要求国君给自己三年当CEO的时间。或许,孔子与卫灵公已经私下达成“三年主宰卫国”的协议。但是,卫灵公自以为是、喜欢指手划脚,突然询问孔子排兵布阵的事情,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再次,领导者要有战术思想,迅速开篇布局。孔子说:“用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引导大家,用制度规矩要求百姓,大家就有廉耻心,就各安其位。” ⑸并认可“只靠感化教育治理国家,需要一百多年!也可以用强制手段制止奸恶。” ⑹的说法。孔子担任大司寇,上任七天,就诛杀少正卯,直接解决了思想混乱问题。这雷霆手段的背后,是圣人心肠。战术层面,孔子有杀伐决断,有礼乐规矩,更有教育引导。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⑺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⑻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教化工作,注重统一思想,移风易俗。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像舜一样“无为而治”,做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⑼实际上,孔子不仅善于冲在一线,更善于选人用人。如果真正给他做CEO的机会,他也会把责权利全部下放,让手下人去做,自己乐得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清福呢。
【注释】⑴见《论语》13.10。
⑵见《论语》17.5。
⑶见《论语》15.2。原文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参考译文: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带着埋怨的情绪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一般人困厄时就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⑷见《论语》12.11。
⑸见《论语》2.3。
⑹见《论语》13.11。原文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靠感化百姓,来治理国家,需要一百多年!也可以用强制手段制止奸恶。’这句话说得真对啊!”
⑺见《论语》8.9。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百姓可用,就用他们做事;百姓不可用,就先让他们知晓道理。”
⑻见《论语》20.2。
⑼见《论语》2.1。原文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秉政者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让百姓有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就像北极星一样,摆正自己的位置。民众就像其他星星一样,拱卫着北极星,一丝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