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的成长,是收获当下,是收获理解,是收获融合。
早起,孩子第一句话是,”爸爸,你昨晚误会我了,我只是用脚摸摸你。”
这是昨晚的故事,这也是最近的正反馈。
我,孩子,孩子爸爸,是两种思维方式。
一个想得比较远,反射弧比较长,一个想得比较近,思想简单。
比如,昨晚的用脚摸摸脸。
当时,孩子想的是,以前妈妈和他玩过这个游戏。
他可能记住,脚跟手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在用脚去摸摸对方脸,感受到了快乐,所以他昨晚也想让爸爸感受一下。
只是时间和力度没有掌握好。
爸爸已经睡着,被没有掌握好力度的脚丫子蹭脸上,心情肯定不美丽。
没有发大火,但是语气不好,态度不好,烦躁,让孩子委屈了起来。
爸爸,想的是当下,睡觉时间,好好睡觉,还踢来踢去。
孩子,想的是“以前”,让对方当下来体验。
彼此的“当下”没有交流彻底,没有进行融合,就会“打架”。
这几天,睡前偶尔有闹点小别扭的孩子的反应,实在像我。
我自己都惊讶了。
“躺床上,踢蹬着床,闹出一点各种各样的动静,闷着一肚子气”,这都是我的反应。
“躺床上,踢蹬着床,闹出一点各种各样的动静,闷着一肚子气,说着真烦人,要么躲进被窝,要么下床说他走了”,这都是孩子的反应。
我的反应在有孩子以后都不曾有过,不知他从哪儿学的我,如法炮制,难道基因如此强大。
这几天,状态好的时候,孩子会闹完一肚子闷气后,说,比如刚才怎样让他不舒服,希望对方口气好一点,语气轻一点。比如,怎么给东西,是用扔的还是用给的。
状态不好的时候,孩子闷着,张不开口,有话,就是张不开口,不想张口,这也是我的反应,两个嘴唇,上下像被磁铁吸住,动弹不得。
幸亏,孩子不好的状态的次数比较少,发现时,及时引导,告诉他,引导他,现在心情是怎样,对方怎样让自己不舒服,可不可以怎样做,来调整彼此的相处方式。
我知道状态不好的时候的自己。孩子有这个感受,但也要让孩子走出这个感受,不困顿其中。
告诉孩子,对方的当下,是怎样的,(不去多想),对方,就是想睡觉,被打扰到,误会了现在的自己,我们把自己的现在行为解释一下,想让对方怎样,可不可以。
多次实验过后,发现,我们反射弧长的人,要这样去融合当下的对方,也是很简单做到的一件事。
中午,爸爸说,我们都是小宝宝,需要表扬,需要肯定,也需要及时的调整和指正。
一起想办法。一起执行。一起反馈。
这个反馈,相处融合,就是正反馈。
对经常走远路的人来说,让走一段短途路,不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吗?
有这样两种思维的人,又想远又想近,不是更累,是更有趣的人生体验,可以自由切换,也可以链接到和懂得很多自己想懂的人。
孩子像我,但我更希望,也更相信他是第三种思维方式,取各人精华,见各人所缺,合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前面说的是在爱的人面前收获尊重,因为爱对方,不被理解,容易伤到自己。
那为什么说在懂的人面前,能收获爱。
孩子睡前想要一本一本的讲故事,其实他困了,我也困了,两个人边讲边听边打哈。
其实,困的是身体。想听,想讲的还是我们的灵魂。
孩子想听,我真的也还想讲。
有时告诉孩子,该睡觉了,我们不讲了,孩子又抹眼泪了,老妈妈又拿起书来,开始讲,真的,也不烦,是给爱的人讲故事,只是身体和时间在设限。
孩子满足的听着,直到身体睡着,迷糊中,还说,妈妈你继续讲。
这是灵魂的呼唤和倾听。
那天,不舒服,我提前给孩子拿好湿毛巾,他每天晚上都要来这么一下,要捂眼睛。
孩子临睡前,摸到我身体和额头,说妈妈你可真烫,迷糊中,知道孩子用了四五次,毛巾翻来覆去给我捂在额头,每次都用小手感受我的额头有没有降温,直到最后一次,应该他自己觉得放心了,才去睡觉,还把毛巾放回床柜。
这两个故事,就是在懂得的人那,收获爱。
在你懂的人面前,收获爱,在你爱的人面前,收获尊重。
想的更多,分裂的更多,承担的也更多,收获的,也自然也会更多。
这样,强大如斯,有何不可,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