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课题可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吗?另一个是压缩的空气有怎样的特性?这都是对空气特性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学生经历前面课程的学习或根据平时经验可能对空气可以被压缩有一定的认识,但无法说出有力的证据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被压缩,即一定量的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变小(或变大)。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也能够对“占据空间”的大小有一定的认知。本课就是借助注射器让学生分别对空气和水向下压和向上拉进行对比观察,寻找空气是否容易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的证据。再尝试用微粒来解释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的概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再通过制作空气枪,解释其中原理,让学生从玩中思,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感受空气一课中,通过抱一抱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或压一压气球,可能已初步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抱塑料袋或压气球时,空气占据空间是否有变化,学生对此较难解释清楚。因此本课借助有刻度、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注射器,帮助学生寻找空气可以被压缩的证据。注射器是学生熟知的仪器,也是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何公平的进行实验?哪些条件需要相同?这是学生需要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公平性的设计,让其认识到严谨的实验才具有说服力。最后,本课是学生科学学习中第一次尝试用微粒解释现象,教师要做好引导,关注学生所画圆圈上的细节是故意而为还是随意的,哪一种更合理,激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引起他们思考和辩证。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注射器压缩空气活动,知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或扩张,认识到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空气和水相同条件下被压缩时的不同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压缩空气和水的活动,能用图画来记录压缩的现象,简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的原理。
态度责任:通过体验空气被压缩,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感悟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课,在课堂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实验,使用“注射器”来分别压缩、拉伸空气和水,然后用麻吉星抢权、挑人来进行分组分享。这就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发现许多的“亮点”。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挑战,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