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像,现在的父母大多是焦虑型的,焦虑早期教育,焦虑学区房,甚至孩子少上了一个兴趣班都能引起家长的焦虑。
也难怪焦虑,人们普遍认为,青要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长江后浪一定要推前浪的,一代一定要比一代强的。虽然前浪最终要死在沙滩上,但,前浪想起后浪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后代,死前也会露出微笑吧?这个社会是有阶层的,一代人呕心沥血,砸锅卖铁也要把下一代人用肩膀顶上去,这一点也不奇怪。
我知道有一部分家长是持反对态度的,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反对的是对子女教育的过分焦虑,还是认为孩子就应该放养。在子女教育上,有人讲究“精心养”,有人愿意“随便养”。坚信孩子必须“精心养”的父母,一旦用力过猛,就会焦虑。反对“焦虑”和反对“精心养”,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一直坚信子女教育必须“精心养”,因为我见识过被“随便养”的子女,人生真的没好到哪里去。
02
以我婆婆为例,她是1958年出生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大户人家的闺秀。在那个年代,不讲家世,光有一个工程师父亲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儿了,工程师不仅是“吃皇粮”,还是有文化的人。但是,你能想象吗?我婆婆,一个工程师的女儿,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仅仅只是一个农民。
有这样的悬殊对比,才特别让人扼腕叹息。我曾经非常疑惑,我一直认为,在那个时代,“文化人”是稀缺的,婆婆的父亲已经是“一人得道”,怎么子女仍然会滞留在农村?我没有轻视农村的意思,只是觉得,“人往高处走”,上升的渠道是有的,为什么他们没有走上去?
我的祖辈也生活在农村,我的曾祖母年轻时就开始守寡带着独子艰难过活,她曾在大年前夜,连一瓢杂面都借不到,家中的清贫可想而知,即便这样也还是供我爷爷读了书。凭借着“读了书”,我爷爷在镇上的信用社(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时代产物,如今几乎没有这个叫法了)谋得职位,供养一家人。因为爷爷的庇护,我爸爸得以走出农村,顺带把我们兄妹几个连拖带拽从农村带出来。这样说并不想夸耀什么,只是觉得,在我的认知里,一代人踏着一代人的肩膀,慢慢上升,才是常态。
曾有网友说,“别让你的孩子跌出你的阶层”。关于阶层的讨论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很多人不同意这个划分,争论不休,我倒觉得别太认真,就看看,图一乐子也不错。
03
对照这个划分,以婆婆的父亲的能力,是在7层,但是女儿们在8层。至于儿子,也就是婆婆的弟弟,大概是被寄予了厚望的,但是,他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生病去世了,如果他尚健在,不知道能不能在7层站稳脚跟。
听起来十分遗憾,可我总觉得婆婆父亲最大的遗憾不是中年丧子而是没有重视子女的教育。是在他过上了中等水平的生活的时候,对子女掉以轻心了。他根本没有把女儿的教育放在心上,不然不会放任三个女儿不读书,都成为文盲。
那时候流行“接班”——一个职工可以有至少一个孩子进本单位工作。凭着婆婆父亲的能力和人脉,几个子女的工作都不成问题。这也许才是他掉以轻心的原因,犹如温水煮青蛙,他在舒适的环境里,忽略了前方可能遇到的危机。接班制度最初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到后期却加了条件——接班的子女要有一定的文化(到最后,接班制度因为不合理,更是被取缔),一个条件将他的几个女儿全部挡在门外。
那个时代没有“读书无用论”,但凡有一个女儿,能多读点书,有些能力,即便不接班,也能自己混口饭吃,也不至于在父亲失去儿子之后,自己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没有能力照拂他们二老,任由他们在祖屋里孤独终老。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越来越焦虑?也不过是想给孩子铺一条上升的路,就算孩子无法上升一个阶层,也让孩子至少不要跌出自己的阶层。我们在提倡精心养孩子的时候,拒绝过分焦虑,却不能完全撒手随便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