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让自己静下心来,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聆听他的教育观点,真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作为教师,每日的忙碌自不必说,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每件事⋯⋯它们都在占据着我们的时间,有时候,当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再回想自己这一天所做的内容时,竞无法一一回想起来,只能将最主要的事情记起。当每个月末回想这个月都做了哪些事时,仿佛记忆力被抽走一样,只是感觉身体疲惫,而脑袋却感觉空空的。
有时候,自己会不解,为何同样的时间,别人的课却上得那么的好,难道他们的时间比我们多?难道他们没有家庭生活?难道他们有高人在背后默默地指点?为什么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他的新颖?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之中。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科学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是啊,回想自己之前在那所学校任教十年,教龄长,但遗憾的是每日除了教书,还要负责照顾好属于学校安排给自己的学生,当他们生病时,我要及时安排生活老师带去看病,并家长沟通,肩上还扛着要招生的任务,每天疲于完成这些任务,而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十年前是什么的,十年后还是什么样,说起来真是惭愧,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交给孩子的20:1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那些优秀的同事之所以能上出精彩的课,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案,不正是他们不断读书,思考的结果吗?
现在,每当我回想过去十年时,会有无限的感慨,如果早一点从那个环境中走出来,就不会是今天这样了。备课时需要看教参,需要参考别人的教案,才会理出教学思路;习作教学令我感到头疼,不知该如何有智慧地引导;班级管理中,面对调皮不听话的孩子束手无策……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学习,经常思考,反复实践,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自己的幡然醒悟不会太迟,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