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这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了,这几天刷屏红透半边天的00后美才女武亦姝夺得了最后的冠军!
最后一轮攻擂战可谓战况紧张,武亦姝和彭敏一度比分胶着,但美少女还是笑到了最后。
总决赛上是四位美女(张淼淼、陈更、武亦姝、李宜幸)攻擂一位才子(彭敏),男同胞们要加油啊……
这是电视圈里的一股清流,拯救了无数玩手机的低头族,也是一个可能让你感到愧对语文老师的节目,和其他综艺节目不是跑跑跑就是买买买要不就是吵吵吵相比,《中国诗词大会》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与雅致,与其有云泥之别。具体可参考下图: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讲求节奏,富有韵律,有着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诗词之美,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诗词大会,就是要将这种似乎被我们遗忘的美感重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这样诗意地生活,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吟诵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先说才子佳人
毫无疑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非常具有美感的节目,除了央视精心打造的水舞台,梯田造型线条优美流畅,波光粼粼、诗意盎然。最养眼的,还是台上出现的美才女,看多了现在的整容脸网红脸,都快不知道真正的美女该是什么样了。
第一个要说的,当然是冠军武亦姝,这个这几天占据了社交平台半壁江山的美才女,被称为“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最后更是一举拿下总冠军,看来另外半壁江山也快拿下了。
00后,16岁,身高1米80,复旦附中美少女,诗词储备量2000首,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芝兰玉树,暄妍琇璞,真乃奇女子也,难道真不是从古代穿越而来?
这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武亦姝,这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武亦姝,但舍爷最喜欢的,还是这位美少女吟出陆游的那句“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时候——外面下雨,我在家摸猫就不出门了。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连陆放翁这个宋朝铲屎官的形象也活泼了起来(参见以下视频1分50秒)。
在第四场的比赛中,武亦姝一战成名,与百人团对答环节,,9道题全对,战胜百人团中的308人,成为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以来,在这个环节里的最高分获得者。在总决赛中,她再次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在这一环节得到了310多分!
这个战绩,让当时擂主——另一位美才女陈更也感到惊讶。
接下来的飞花令环节,主题字为“月”,对抗双方要在轮流答出带“月”的诗词,直到一方山穷水尽,在此环节,武亦姝再次技惊四座。
没错,在依次吟出带“月”字的诗句时,武亦姝答的可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是自然而然地念出《诗经》中《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舍爷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武亦姝”。美才女武亦姝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诗词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一个人如此美好。
陈更,“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位同样长相秀美的陕西咸阳人曾参加过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虽学的是理科,但诗词储备量却能让文科生汗颜,被称为“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这一季,陈更的表现一如既往得如“开挂”般厉害。只可惜在总决赛上非常有希望赶超武亦姝的时候,折在了“飞上枝头变凤凰”这道题上。
李宜幸,又是一位“高手”(身高1米82),她来自海外,祖籍山东,九岁时跟随家人移民新加坡,现就读北大中文系,诗词储备量3000首。中华文化的辐射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乃至所有有华人的地方,传统文化之美依然在传承不止,生生不息。
张淼淼,这位爱穿汉服的姑娘能杀进最后决赛,实力不俗,不过似乎有些过于急躁,之前在飞花令环节打断对手颇引出了一些争议,看来诗词之美,除了美在词句、意境,也要美在修德为善,容人有量,如此才为内外兼修。
董卿,应当说,温婉知性落落大方的董卿为《中国诗词大会》也增色不少,正如选手王若西夸奖董卿的诗词,“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不过舍爷最喜欢的还是董卿眼含泪花吟诵叶赛宁诗句时的一幕,当时一位小孩子和一位父亲唱着《春夜喜雨》,董卿被这一幕感动,随口吟诵《我记得》,大家感受一下。
最后舍爷也要说说来总决赛上的擂主——彭敏,楚地出才子,果然如是。
小伙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称“万能文艺青年”。目前供职于《诗刊》,之前已经战绩赫赫,是2015年的汉字听写大赛总冠军、2016年CCTV《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冠军。
舍爷赞曰:看这些美女才子淡定从容的气质,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些老祖宗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于今天的意义,并不只是让学生们在语文考试时完成一个填空或是默写,也不是让小孩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而是对自身精神的改造与提升。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诗词中寻找到古人的风骨,继而提升内在的气质。
再谈飞花令
飞花令是这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较好玩且极具对抗性的一个环节,其实飞花令是在古代就是文人墨客常玩的一种游戏,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飞花”一词即则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
其实要在行家看来,其实诗词大会上玩的这款飞花令并不算太难——五言七言,词、曲均可用,带主题字即可,这种难度只能被称为“小学生版”,而另一种进阶的玩儿法是要求所对的主题字要顺序排列。
举个例子,主题字是“花”——
花开堪折直须折。
桃花潭水深千尺。
争忍花前不醉归。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近水花先发。
千树万树梨花开。
深巷明朝卖杏花。
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周而复始,继续新一轮。
PS:若是以“花”的主题字,有两个大杀器,分别是唐伯虎的《桃花庵诗》和曹雪芹的《桃花行》,舍爷随便节选几句,大家感受一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桃花庵诗》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桃花行》
在中国古代,和飞花令类似的诗文活动很多,比如“曲水流觞”——在院中挖一道弯弯曲曲的小河,让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下,当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做一首诗,做不出就罚酒。
而最有名的“曲水流觞”莫过于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在兰亭组织的那次,他也由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舍爷赞曰:有没有发现,比起而今大家都在饭桌上玩手机,古人们在宴席上的情趣与雅意,可比现在要有意思多了。
诗词与器物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在古人那里其实早已深入骨髓,及至各类生活器具,也在这个审美体系之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对对秘色越瓷的赞美——青葱的颜色像翠绿的山峰一样。
在器物之中,也能找到隽永诗词中的星辰大海、山水田园的通达飘逸之美。不信?从舍爷的收藏中拿出几件就可一目了然。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
宋磁州窑点彩梅花纹瓷,附着在胎体表面的化妆土像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匠师于釉面之上笔锋点点,如点点梅花,恰如卢梅坡笔下的梅雪争春,和而不同,充满活力。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诗圣在于辽阔的平野,灿烂的星夜之下感怀,万籁俱寂之下,更要守得寂寞。 而在传统的油滴盏、窑变盏之中,你亦能找到这般“星光熠熠”的感觉。了如三舍收藏的这款辽代榆次窑油滴盏,黑釉为底,均匀地散布着许多小而密集的“油滴”,其实这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如若诗圣笔下的繁星满天,无数星星点缀在盏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白覆轮,是磁州窑早期流行的一种将黑白两种釉色相结合的黑瓷装饰工艺,器物通体施黑釉后,在尚未干燥前把口沿部位的黑釉刮去一层圈,再施以白釉,入窑高温烧制。黑釉白边,恰与苏东坡的这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刚中带柔,明丽清新。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放翁的大山大河大海可谓波澜壮阔,而以划花、刻花技法,在陶瓷的胎体或化妆土上划刻海水波浪纹饰,正是中国古代灵武窑陶瓷产品的一个重要装饰手法,海水纹的盛行,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里“水”的哲思——上善若水,生生不息。
而关于器物之美最惊艳的诗句莫过于“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说的是已处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巅峰的宋瓷中的翘楚汝瓷。
汝瓷的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是因汝州本地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矿物釉料,加之有窑变不可控因素,色泽深浅不一,恰如雨过天青,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工艺和美学价值。
谁说我们不是一个浪漫的民族?自《诗经》《楚辞》诞生的年代,数千年来且歌且吟,诗词的隽永与清新即是这个古老民族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深厚文化内涵的明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器物之美即是这个审美系统中的物化语言,道家的天人合一 , 儒家的内敛 , 佛家的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些流传千年的器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