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想必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然而想要真正理解它却没有那么容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金钱可以用来交换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所需,而时间不行。
但是,时间真的不行吗?事实上,如果你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只是你的时间不行,不信你看:
所以,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时间的确就是金钱,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就越珍惜时间。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做到惜时如金?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里。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原新东方老师李笑来写的一本畅销书,截至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5,已经有超过2万人参与评价。他经历丰富,拥有多重身份:畅销书作家、新东方名师、创业者、中国比特币首富、天使投资人......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做了这么多事情,在他身上,时间仿佛真的是他的朋友。
书中内容原是作者于2007年开始写的博客文章合集,后整理出版,再版三次目录均不一样,虽说在知识框架上不免存在零碎的现象,但核心内容不变,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心智的力量、你与大脑的关系、时间管理和学习能力。
1. 心智的力量
心智究竟是什么?之前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文中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就不再赘述。在本书中,作者将心智与智商进行区分,认为心智即智慧。“小”聪明、“大”智慧,从人们日常习惯用语也可以看出心智与智商存在着天壤之别。
那么,为什么说心智的力量十分重要?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了他在大学退学后还选修了里德学院美术字课程的故事,在这门课上他学到了san serif 和serif字体,并且学会了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以及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
乔布斯把当时所学的那些知识全部设计进了Mac,使得今天的个人电脑拥有了许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么一堂看似没什么用处的美术字课程。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但是正是由于不知道有什么用,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有的人这样想:“管他有什么用,先学再说,学了总会有用处。”而另一种人则想:“又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了岂不是浪费时间,我还不如去学其他有用的东西。”
你看,人们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竟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这就是心智力量的差异。
蔡康永曾说过下面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所以,不同心智力量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不同的选择,最终结果的差异是巨大的。因此,作者主张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获得解放。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做到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先得明白你和大脑的关系。
2. 你和你大脑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着实很惊人,然而更惊人的是,上面这句话竟然是大脑想出来的!
我有时候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我们知道的自己肢体动作是由大脑控制的,当我想要伸手去拿放在桌子上的手机时,我就会想,“拿手机”这个决定是大脑做出来的,如果我不去拿,大脑能怎么样?于是就没有伸手。
后来一想,原来“不拿手机”这个决定也是大脑做出来的呀!这时终于恍然大悟,我们确实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工具,你通过控制这个工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奥地利著名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的事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说明。
维克托·弗兰克在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并且他本人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的情况下,有一天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身处牢狱,却仍然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超越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也就是说,经过长期的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做自己大脑的主人。
3. 时间管理
正如作者在本书第一页中提到的,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尽管内容也包括任务管理等与常见“时间管理技巧”相关的内容,但是作者主张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怎么理解这句话?其实很简单。时间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着,你如何管理得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制定计划每天晚上跑步一小时,刚开始还有点激情每天都去跑,突然有一天懒癌发作没有去,那这一个小时去哪儿了?显然,一个小时的时间依旧流逝,不同的是你没去跑步了,所以时间管理的本质其实是自我管理。
那么,既然时间不可管理,是不是说“时间管理技巧”没用呢?当然不是,对此作者是这么说的:
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并非无用,但往往由于使用者心智能力低下甚至尚未开启心智,致使那些技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所以,真正要做好时间管理,首先还得开启自己的心智,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心智的力量。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心智力量很强大,到底有没有什么好用的时间管理技巧,赶紧说,别整那些没用的。
好吧,对此我只能说,有是有,但要做到真没那么容易。
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它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例子,他的方法是记录事件—时间日志。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记录事件日志的习惯,比如李敖。但柳比歇夫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更高级,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假设李敖和柳比歇夫今天做了同样的三件事,看书、写作和跑步。那么,李敖的事件日志可能是这样的:
而柳比歇夫的画风则是这样的:
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了吗?李敖的事件日志,往往只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在做最主要的三件事过程中还做了哪些小事?各自用了多少时间?并且精确到分钟,你就说牛不牛逼,而更牛逼的是,他将这一方法沿用了56年,直到去世。
喏,就是这个家伙,以前像素低,大家将就一下。。
作者在刚开始时间管理的时候也采用李敖的那种方式,后来无意间看到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从此改用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因此受益巨大。
不过,这种方法我也试过,问题在于每做一件事都要记录,十分繁琐,因此没能坚持下来。但有的人就是能做到,我身边就有真实案例,所以建议你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切实的目标和详尽的计划,否则很有可能无果而终。
4. 学习能力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开启心智非常重要,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开拓心智?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答案简单明了,那么,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都有哪些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4种方式,分别是体验、试错、观察、阅读。但事实上,我更倾向于将试错和体验合并,因为试错本身就是体验的一种。
前三种方式都比较好理解,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一下阅读。那么,为什么要阅读?
首先,有些知识无法通过体验、试错和观察获得,并且这部分知识量还相当大。
比如,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你无法去亲身体验。那些一旦犯错代价很大的事情你不能去试错,而对于你出生前发生的一切事情,你也不能去观察。所以,想要获取这些知识,只能靠阅读。
其次,无论是体验、试错还是观察,往往都只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却可以得知他人“体验”和“试错”的结果,即所谓的经验。
如果你细心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需要花费几十甚至几百年才能获得的成果现如今只需要五到十年,这便是知识积累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牛顿才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仅仅靠阅读是不够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明明看过很多书,但是却没有记住多少内容,原因何在?答案就是缺乏思考。
大脑对知识形成记忆的工作原理是神经元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即生成新的突触,其中思考便能起到这个功能。我们的大脑就像斧子一样,越用越锋利,不用就生锈钝化,因此作者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后话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值得一读,比如兴趣、自卑、人脉、交流等等,但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些内容都比较零碎,不成一个体系,这也是博客文集出书的一个通病,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价值。于我而言,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希望它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用李笑来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