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母亲庆生后,大家一口气连上七天班,
今天第六天,城君给快到极限的你打打气,
来来来,咱们来“丧”对人生啊。
或许,
你也曾见过这个悲伤的表情包:
听过这首有魔性的歌:
更对这个火遍全中国的姿势熟悉不已:
颓废、无力;
大写的生无可恋;
空洞的眼神;
冷幽默的吐槽……
共同组成了一个新鲜的名词:
丧文化。
从表情包、爆文到电影、电视剧,
带有鲜明特点的丧文化,
已经全面入侵了年轻人的流行娱乐。
随之而来的,
还有来自社会各方的不屑与鄙夷。
不少主流媒体,
都打出了这样的口号:
然而,
对丧文化津津乐道的年轻人,
就是三观不正,
甚至误入歧途吗?
每天搭地铁上下班,
在写字楼赶工的他们,
一面加班,
一面喊着感觉身体被掏空;
但同时,
就算一边葛优瘫,
一边也会心怀诗与远方。
在丧文化的背后,
大多数年轻人心里的关键词,
都并非绝望,
而是:
自嘲。
看起来没心没肺挺糟糕,
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独生子女一代,
从小在密集的关注下成长,
一次失败就被放大:
小到弄丢了雨伞,
大到考砸了高考,
一个人的失败,
常常会成为全家指责的对象,
甚至失望的源头。
自小积攒的厌烦,
也让他们对外界的非议更加在意。
讨厌过年被问“有没有对象”,
讨厌父母干涉“何时结婚”,
讨厌长辈劝导“考公务员”……
他们本能抗拒的,
除了被约束,
还有非议本身。
当他们自嘲: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
其实潜台词是说:
所以别再来攻击我。
就这样,
他们调侃着否定了整个自我,
却反而得到轻松的解脱。
寄托着自嘲内核的丧文化,
并非表面那么荒唐。
“生无可恋”的外表下,
掩藏着的,
是对生活的无奈,
以及自我疏导的乐观。
这一代的年轻人,似乎过着相对优裕的生活,
每天都是无可反驳的现世安稳。
但同时,社会阶级进一步固化,
意味着加多少班,
都很难改变人生的阶层。
自嘲的另一面,是无奈。
其实比起上一代人,
他们并非不能吃苦。
但比起待遇和工作强度,
更在意兴趣、成长和收获。
可无论怎么努力,
总有那么多让人无力面对的问题。
比如,作为刚需的住房问题,
却撞上飙到离谱的房价;
身体的健康需求,
面临的却是躲不开的空气污染……
现实的压力,
通过各种媒介形式
潜移默化地灌输着、重复着,
最终,体现为超“丧”的无力感。
满目丧文化的自嘲背后,
藏着年轻人的交流欲,
也藏着他们的无奈与迷茫
“丧文化”,
就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中一面顺手的镜子。
它用自嘲的趣味,
反射被非议的压力;
用幽默玩笑的镜面,
映出努力乐观的一颗心。
曾有一位长辈感叹: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
都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段子?
我说,因为那样,
大家的生活,
至少还算有趣啊。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