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2、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3、人类能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4、设计提供了人类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
5、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就是“等待”。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着,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的丰饶。
6、设计师对感觉的敏感而细微的处理。
艺术带给人的感动
设计,不止于视觉的惊艳
设计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始终不知如何作答。直到无印良品的水平线海报出现在我的视野,我才意识到设计,不只是视觉的精彩,更是心灵的深刻共鸣。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我仔细翻阅了两遍,对“设计”有了不曾觉察到的认识。原来,设计,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每时每秒。从来源来看,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从目的来看,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设计的概念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大规模流水线的产品,造型的机械化取代了原来的设计美。约翰·拉金斯和威廉·莫里斯由此发出异议,呼吁世界重拾设计之美。十九世纪后,大众开始觉醒,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设计开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之后此起彼伏地出现了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注意、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等……包豪斯学院的出现,将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等)进行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最终还原到起点。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整个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拼命前行,设计也 被携带着头狂跑。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时作为个体的工人。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设计的误区
1/ 后现代主义:构造出一套虚构的符号体系,原本的玩笑变成调动市场活力的灵丹妙药。
2/ 科技时代,设计的用力之处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和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
3/ 设计不隶属于媒体,相反,它的作用在于探询媒体的本质。
4/ 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
5/ 设计本身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师必备的修炼
在人脑中出现的形象,是同时由几种感觉刺激和人的再生记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而这,正是设计师所在的领域。设计师需要在心计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一种信息再构筑活动,这一过程,触动着人们的感官体验。
1/ 用心凝视脚下的土地,保持内观。
2/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3/ 不仅是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4/ 冷静谨慎,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
案例:方形的纸卷、换气扇形状的CD机、数据显示性尿不湿、树枝形状的火柴、左右飞行的出入境章、茶颜色的茶包环、提线木偶式茶包环、质感纸张制作的门票、踏雪的记忆、纯白棉布包裹医院指示标志、无印良品“无中生有”(无印良品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它追求的不是最便宜的价格,而是最适当的价格)、“无何有”旅馆、小布施堂、天空的森林
他说,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信息之美在于清晰、独创和幽默。
同时,他提醒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