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权想吃巧克力,妈妈说一天一颗的规定已经完成,不能再吃了。可是权权真想那种丝滑甜蜜的滋味啊!他开始吭哧,慢慢放声大哭起来。妈妈一声不吭,只是把他紧紧抱在怀里,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权权的后背。权权的声音越来越大,爸爸忍不住要发火,妈妈摇摆手制止了。奶奶要哄劝,妈妈又摇头制止。过了一会,权权哭声渐渐弱下来。妈妈对权权说:“可以谈谈了吗?”权权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他低声对妈妈说:“我想吃饭。”
几分钟自我消化+默默陪伴,权权的情绪暴雨转晴。
这是一位妈妈分享的亲身经历。
说起孩子发脾气,真是令家长头痛心塞呀!
饭桌上不吃菜光吃肉,不吃主食非要吃肉松面包,不给就哭闹;
三天两头闹着不去幼儿园,也不管家长有空没空陪他;
奶奶想帮他剥虾,没想到他想让妈妈帮忙,这下捅了马蜂窝;
非要买那个家里已经有的玩具,不给买就在地上打滚。
相信每一个家庭都会程度不同遇到过孩子情绪风暴的突发情况。家长的处理方法不外乎:
轻言慢语哄;
迅速带离;
严肃批评讲道理;
厉声呵斥;
吼叫怒斥,直至全武行……
有家长反映,面对孩子的哭闹不休,所有的修养和理性全都跑到爪哇国,打骂之后又是一阵阵懊悔。
如何智慧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这里为你揭示不为人知的六大真相。
真相一:孩子发脾气是欲望没满足
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抓狂,“气死我啦!”“急坏我啦”。此时家长体会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就连无理取闹的“理”都是站在家长角度看问题。谁体会一下此刻孩子的感受呢?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欲望归根到底不外乎三个内容,一是希望得到陪伴,二是愿意被家长看见,三是渴望被父母接纳。表面是因为吃的,玩的,或者不去上幼儿园,究其深层原因,往往是为了引起家长注意,希望家长明白自己感受,进而耐心地接纳。但是,孩子一发脾气,家长立即觉得权威受到挑战,秩序被打乱。竖起浑身的刺迎战,哪里还会意识到孩子的内在需求?
真相二:孩子发脾气是好事
证明他有安全感,哭闹耍脾气不会影响家长对他的爱。这也是宠爱越多的孩子越爱发脾气的原因。你去看看跟着后娘的孩子,乖顺懂事的令人心疼啊;
证明他有自己的见解,敢与家长闹掰。这样的孩子有自己见解,并且勇于坚持。未来不会形成讨好型人格,面对不公平待遇能够说不;
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清理了心理垃圾,心里只剩正面东西,孩子心理不会留下阴影。
所以,孩子哭闹不是坏事,比起不敢表达委屈,只会隐忍,慢慢变得消沉抑郁的孩子好得多。
真相三:让孩子学会与坏情绪共舞
不要一见孩子哭闹就急着制止或转移,这样他总是不认识不理解,也就无法处理坏情绪。让孩子在坏情绪中呆一会,真切体会失望,沮丧,愤怒等感受。懂得这个世界不是你说了算,“巧克力妈妈”就用无声的坚持告诉孩子,规矩说了算。
真相四:引导孩子给情绪命名,找到解决办法。
有的妈妈会引导孩子给情绪贴标签。如“妈妈没有第一个来幼儿园我很失望”,“爸爸凶我我很生气”,“奶奶说我嘴笨我很没面子”。通过给情绪命名,找到被掩盖了的真相,为解决问题铺平了道路。
有的妈妈会告诉孩子,“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哭闹耍脾气,家长也许理解不了你的心思,反而造成对你的不满。”
经过一次次沟通磨合,孩子慢慢学会梳理情绪,准确表述,明确提出要求。家长要做的是,及时接住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妥善处理。
真相五:孩子屡教不改,是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处理情绪
孩子通过发脾气发出的信号,被不明就里的家长打断压制,孩子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永远不明白如何与情绪相处,遇事依然沿用发脾气的老办法。慢慢形成通过挑战权威和破坏性行为,来处理负面情绪,滑向违法犯罪深渊。很多人们眼里的乖孩子好员工,因为微不足道小事犯下滔天大罪,多半是因为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真相六:孩子发脾气可能是模仿我们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很多行为是从家长的日常表现粘贴过来的。
孩子总是发脾气,很可能家长双方或者一方情绪化严重,点火就着或者习惯通过争吵哭泣来发泄。这对我们是一种警示,在孩子面前要谨言慎行讲究修养。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欲求不满,向家长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越是闹得厉害,越说明我们的想法跟孩子心里想的距离越大,越值得我们好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