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母亲看到自己两岁的孩子摔倒了,她正在思考是否要去扶,只见女儿一骨碌爬起来跑向外婆。这一幕在年轻母亲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什么女儿在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自己,而是选择了外婆,这让母亲产生丝丝嫉妒,她想从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如果你学过精神分析,就会想这个母亲无法本能地做母亲般的反应,可能是她年幼时没有从自己母亲那里获得这种反应。再进一步讲,正是因为外婆在当年轻母亲时同样没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当上外婆之后她补偿性地亲近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这样的互动模式:有困难,找外婆!
接下来的精神分析可能会让你对人性有更深的,但却不太舒服的感受,那就是作为年轻的母亲,她可能会嫉妒自己的孩子“有母亲”,而自己没有,于是下意识地收回母亲的本能,而这却会让孩子更加亲近外婆。
对于类似的场景,精神分析还有更深的思考,那就是对目前大家习以为常的“隔代亲”进行解读。所谓“隔代亲”在心理上并非隔代,而是爷爷奶奶辈剥夺了自己孩子当父母的资格,鹊巢鸠占的结果。他们年轻时可能没有行使这个权利,享受这一福利,所以老来补,这导致父母不父母,爷奶不爷奶。当上爷爷奶奶后和自己的孩子抢父母的位置,这几乎在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一个比较重大的创伤性结果,那就是孩子在隔代亲的关系中经常遭到丧失之痛,而且很难实现完全的哀悼。一般的,夫妻关系好、身体好,多数能把孩子哺养到成人。很多老人并不能健康地活到孙子们成人,在孩提时代老一辈的去世,使得隔代亲的孩子有沉痛的丧失,而他们常常是不被允许去照顾、哀悼老人的。笔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在70多岁时孩子才9岁,一次重病后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他最悲伤的想象是有一天他孩子醒来后发现失去了父亲。虽然中国有一首美词描述了老少恋,“一树梨花压海棠”,其结果却没有那么美。隔代亲的结果与此类似。再进一步讲,隔代亲延缓甚至阻碍了孩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大量孩子延迟孵化,导致大批身体成人但心理幼稚的“巨婴”出现。
读到此,大家是否形成了对精神分析的感觉:
1.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层层递进;
2.经常以“小人之心”度人;
3.不以大众化行为为准绳,而是去探索个体潜意识层面的动机;
4.在揭示人性的真相后,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因为发现自己的恶不仅仅自己所有,皆人性也;
5.打消了当一个完美的父母的雄心,对当一个带一点邪恶念头的父母没有太多邪恶的感觉了,反而对当父母有了兴趣和信心;
6.从此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有了手里拿着“望远镜”和“放大镜”的感觉。
把痛苦给心理治疗师“保管”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偶然发现,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弗洛伊德的催眠没有学好,故而改良了催眠方法,最后干脆将之重新命名——精神分析。虽然弗洛伊德想从梦、口误等现象中寻找潜意识中的证据,但潜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东西。随后,荣格发扬光大地把潜意识推往集体无意识,比起大自然、宇宙中我们知道和了解的东西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让我们对人类更加自信,因为精神分析让我们对80%以上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有了一个可以切入视角!
梦与宗教相比,精神分析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极大的兴趣,宗教则指导人们去面向未来。对于在数千年内以几何级数浓缩了几十万年人类发展史的人来说,回溯个体的过去也是隐喻着对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杀戮、乱伦的想法真实地反映出存在于人类发展早期的行为,而如今它们只能以精神病人以及各种犯罪的方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阴影之中。
生活在太阳下,白天里的人们只习惯看喜剧,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成为消费社会的信条,而那些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关系永久,相信慢比快好的时代渐渐成为了我们时代的黑白记忆。荣格说:“我们生活在人性的阴影之中。”
除了疾病治疗之外,精神分析还提供了一个重新“孵化”的温床,人们在心理治疗师那里重获母爱,滴泪交加地说出压制自己人性的不能之言,把属于人类发展原始阶段的恶,以及个体幼稚阶段的毒交还给心理治疗师去“保管”,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药物遗忘,经过电疗删除。
精神分析让人际关系有更大的心理空间,因为这代表人可以互为镜映。意大利科学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证实了“人是不可能不共情”的生物物质基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我们的祖宗早就说出了“共情”的真谛!
与潜意识工作,和过去达成和解
一名32岁的女性因为丧父无法工作来诊,她说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很好,父亲在她和姐姐之间只对她好,从小对她鼓励、安慰、支持,她也一直没有辜负父亲的爱,直到上大学,结婚生子。父亲两个月前去世,是她坚持并花钱给父亲做心脏换瓣手术的,当父亲因感染去世时,她把所有责任都担在自己身上,并抱怨家人没有像她对父亲那样投入。她说,每当同事走近她,想说几句安慰她的话时,她就忍不住泪奔,为此觉得特别羞耻。她问心理治疗师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这样失控?心理治疗师说:“以你与父亲这样的关系,这种情绪是很正常和不丢人的,难道你希望很快把你父亲忘掉,像没事一样继续生活和工作吗?”这句话让她愣了一会儿,然后在接下来的治疗里,她开始谈到由父女关系引申出来的对她丈夫、姐姐和母亲的不满。接下来的50余次的治疗中,她逐渐理解到自己因为要扮演孝顺和完美的女儿,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不是自己真正想要,但却勉强坚持的事情。
在治疗接近60次时,她的一个梦让心理治疗师印象深刻。梦里她被劝说要以极低廉的价格去买一个较大的房子,待她仔细去看这个房子时,她发现每个隔间都很小,无法使用,而且房子的重要大梁都卡在关键地方,房子的格局无法更改。她理解这就是她的生活,在梦中,她拒绝了推销商,决定不买这个房子。
除了孵化镜映功能外,精神分析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个体化,精神分析不仅仅是完成哀悼的过程,更是在完成自我认同的过程,通过针对潜意识的工作,比如对梦,对长期建立的关系模式的工作,来访者逐渐了解真正的自己,完成和过去的自己以及父母的分离,和过去达成和解。
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个国民孵化的温床,它更是促使成长,提供精神发生碰撞、映照,激发火花,呈现自我的一种途径。
回顾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它产生于一个欧洲贵族阶层,在这个阶层里谈话、精神层面的交流是时尚。在德国的电视节目里,有很多老人在谈论严肃的话题,收视率很高。精神分析并未在中国产生,但如今在中国如此热闹,好像很多人都来自创伤的家庭,都有不堪的童年和残暴的父母一样。其实,没有没有愤怒的儿童,没有没有错误的父母,恨允许表达了,被压抑的爱才能被释放出来,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