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家呆了几天,连续去给周边几个乡镇的长辈拜年,说实话,虽然我平时也经常回家,但每次都来去匆匆,也没去注意农村有什么变化,今年走访过程中才发现,近几年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人的景象呢,当然是乡村公路纵横相通,家家户户的房屋也修得漂漂亮亮,交通工具也早已从自行车、摩托车升级为小汽车,很多家庭还不止一辆……让我意想不到的呢,居然是大家都不养猪也不种田了,一大片农田基本就这么荒废着,我真的有点心痛呀,这还是我想象的当年的农村吗?不仅如此,像我大嬢家这样,里三层外三层上千平米的漂亮小洋楼,平时根本没人居住,只有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留守,农二代农三代们要么在城里创业,要么在城里工作,只有过年过节才回来……听爸妈说,农村这种现象多的是,绝不是他们一家,他们仅仅是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
仔细想想也是,农村空心化其实是早年农村文化的空心化,其本质是“城市化”吸干了农村的绝大部分的精英,“城市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村“空心化”,因为城市意味着有好的工作机会,有好的社会服务,也就是产业经济和社会服务“空心化”的结果。再加上农村缺乏土地权利、缺乏地方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机会,根本没有个人发展事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谁还想呆在农村里,默默承受被社会遗忘的命运?不要说那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精英了,就是连平庸之辈也想通过劳动来改变命运。如此一来,农村多年呈现出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输出”,最终造成今天农村只有老人与儿童留守常住,基本属于老弱病残的空心状态。
其实,既然农村已经地广人稀了,“农二代、农三代”们不想种地,也不愿农业产业化,那么就引进专业的组织来做,让热爱生态、热爱农业的人来从事农业生产,由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反哺农村,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当然,这部分人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或技术人才。
他们首先有对农业事业的热爱,也就实现了“乐业”的前提,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安居”,选择在农村定居,毕竟这里有更好的生态,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成为新型的“居住民”。到那时,农村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化了,可能有更好的生态文明,更好的生存空间,当然也就催生一种新型的农业文明,生产出更安全的农产品,提供更丰富的农家乐项目。
我也是农家子弟,其实是很有农村情怀的。虽然老家跟我工作生活的城市相去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也时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选择留守农村,但是面对日益“空心化”的衰败的农村,将来还要面临父母终将老去的那一天。到那时,曾经拥有我旧梦的农村到底谁来经营?我要求已经很不高了,只希望家乡能重展新姿,河里有鱼,田能产米,至于谁来种谁来养,已然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还是需要有人用心来经营这片土地。我最“情怀”的事莫过于带着女儿说,“这里,这里,就在这里,妈妈生活过,曾经有清新的空气,有明媚的阳光,有美丽的云霞……在皎洁的月色下,妈妈和影子游戏,与星星一起眨眼;在十里的稻花中,妈妈同小伙伴们一路疯跑,与蜻蜓结伴同行;在自家屋檐下,妈妈凝视燕子筑巢,等待燕子归巢来喂张大嘴巴的小燕子……”她可能不懂,我也不可能让她从城市里退却,她已经属于城市,但我希望她能够切实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