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
好久没有更文了,今天登陆后台一看,有留言、有赞赏也有新用户,感动感谢之余还要向一直关注的朋友们致歉!
最近在读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答问》,其中有对“缘起”一词的解释,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其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意义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年前高考之际,有朋友问我“你是做人力资源的,对于报考志愿有什么建议?”以此为机缘,我注册了平台,开始发文。三年后的今天,又接到同样的问题,而现在的想法比之前也有了一些改变,所以决定重启更文的习惯。这于我是因缘,而高考填报志愿于广大学子来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缘起”。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很多大事发生,比如刚刚在大连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它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不知有多少高考学子给予了这件大事足够的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英阶层的推动,即使在大学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每一名大学生也应当树立起进入精英阶层的志向。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从求学伊始就应当树立的。抛却狭隘的小我,关注社会与集体,胸怀利他之心,方能成就大格局。大学和专业说到底只是一个场所、一种工具,其根本还在于自己的“发心”。
高考报志愿难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难的是很多草根阶层想要跻身精英阶层的志向是有的,但却把其当做了一项赌注,梦想着靠读一所好大学的好专业来改变命运,甚至不惜在孩子已经相当痛苦的情况下还要逼着做无谓的复读。在这种患得患失,以孩子甚至家族命运相压的心态下,报志愿何其困难!而事实是,中国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现状仍与社会脱节严重,在这个拼爹拼资源的时代,即便是最好大学的最优学生,如果缺乏权力和金钱的支撑,也一样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奋斗过程才可能成功,成功到来的早晚不是学校和专业决定的,而是思维、习惯和格局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讲,报志愿就容易的多了。有钱或有权的,或许早已有了设计好的成功之路,选哪个大学对他们来说差别不大。重点是没钱没权的怎么选,我的建议是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和城市,以下是具体方法:
一、选专业: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市场供给、个人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及兴趣选择:
单从社会需求来看,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人才缺口会很突出,但目前的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或是有了专业但教学经验和质量欠缺。所以,仍从个人未来就业角度给出建议:
1、到企业工作:宜选择技术属性强的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通过大学四年掌握一技之长,靠专业技术取得竞争优势参加工作,未来走技术或管理发展路线;
2、考公务员:宜选择汉语言文学、法学等相关专业;
3、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宜选择需要长期深入实验、研究并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如心理学、医学等;
4、做教师: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刚毕业不想做教师后来又报考的,这些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上走了弯路。教育的地位一定会越来越高,而教师的缺口目前在很多地区都很大,有此意向的同学不妨在报志愿时就选择师范类。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
5、其他的如立志于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的目标明确,更好选择。
有了以上的就业意向,再结合个人兴趣做出专业选择。
二、选学校
在多年的校园招聘中我们体会很深:城市经济发达的程度对学生毕业后的能力、思维、见识会有所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所以在学校的选择上还要看选择的专业及高考分数的状况。
专业的好坏网上有很多机构评估的排名可作参考,但核心还在于分数是否有明显优势。如果分数优势不明显,同水平的学校,很多情况下省内的高校录取线要比省外高校的低,所以对分数没有信心尽量选择省内高校。
个人不建议为了去一个发达城市而选择降低学校的层次,比如分数在省内可以上“985”的,却报了省外的“211”。
志愿选好了,这只是“末”而非“本”,那么接下来最该做什么呢?该养成好习惯了:
1、去关注社会和国家,即使没有面包,也要胸怀天下;
2、读书、读书、再读书,现在任何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都有上百万册藏书,要有“横扫大学图书馆”的勇气和决心,但扫的是“经典”,毕业后也很难再有大把的时间让你毫无顾忌的读书了;
3、学习沟通与社交,培养同窗友谊。
至于专业课程,只需力求精进,最终成绩的好坏倒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