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人类简史》开头,估计是作者借鉴了。书中有很多没有太多说明的直接结论,仿佛这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结论在读者看来并非那么显而易见,所以觉着很多结论会有一些武断。
人的大脑其实分为新皮质(大脑皮层)和小脑,新皮质是大脑在进化后期得到的。我们重要的智能大部分都是来自新皮质,而很多原始的生物功能则由小脑控制着。而且大脑不同区域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当一个功能区域损坏,一般都可以由另外的区域代行损坏区域的功能。我们常说左脑负责理性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其实左右的功能可以互为替换。有一些只有半个大脑的患者,他们同样生活工作得很好,有一个天生的半脑病人甚至有硕士学位,智商比普通大众的平均水平还高。
作者认为大脑的工作原理是一种模式识别,大脑新皮质的工作就是对预计会碰到的事物进行预测。所有的想法和情绪都是大脑中模式的链接和激活。其实是把大脑的工作完全机械化了,认为大脑的工作方式其实在数学上与现代计算没有本质的不同。而所谓意识其实是复杂系统的一种涌现模式,这个观点在其他书中也出现过。
意识和智能完全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因为自然的选择,智能得以发展。而其对爱情的解释也完全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描述。爱情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满足新皮质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新皮质,性欲对保证繁衍来说就已经足够了。而爱情则为后代稳定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可能。我们和一个人在一起,长时间后,我们的爱人其实已经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新皮质中。当我们失去那个人,我们就失去了部分自我。这不仅是一个隐喻。
在冯诺依曼之前,所有的电脑都是设计来解决某一具体任务的。冯诺依曼结构的电脑,其存储程序使得计算机通用化称为可能。现在的人工智能程序都是针对某一具体任务设计的,如语音解析、下棋程序、大数据等等。什么才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呢?
意识是复杂物理系统中涌现的一种特质,就这种观点而言,狗也是有意识的,但要比人类的意识弱一些,蚂蚁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蚁群要比一只蚂蚁具有更高的层次的意识。照此推算,成功模拟人脑复杂性的计算机同样也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意识。其实这个概念在另一本书中也读过,所谓意识,只是复杂系统的表象而已。
关于IV级自动机。即使我们的决定是确定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是一个预先确定的宇宙的一部分),它们也难以预料,因为我们生活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IV级自动机器中。我们无法预测未来,除非未来降临。
加速回报定律,这是作者杜撰的一个定律。概括来说就是很多事物是以指数发展,如摩尔定律等等。将其用于技术发展,未来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我们奔来。
在大学还曾读过他的《奇点临近》,本书中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预测:2045年,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奇点来临,那个时候,人类将超越自己生物的存在,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那个时代以后的世界,现在的我们将无法理解。
2045年,就是短短28年之后,那时候我还不到60岁,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