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中国,家庭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恐惧式教育(驱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映就是指责和呵斥,而不是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再比如,家长会帮孩子报兴趣班,但很多情况下,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到底是什么?就以权威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如何.....
前几天亲眼看到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做核酸,孩子不肯张嘴,母亲一手打孩子一手掰着孩子的嘴,还大声斥责孩子,折腾了好几分钟孩子的嘴被掰开了,做完后母亲撂下孩子就往前走,孩子哭着去追赶母亲,母亲又回头大声斥责这个孩子...
这种场景其实很常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压抑自己的天性,变得内向敏感,害怕被指责,小心翼翼;第二种就是叛逆,强烈的反抗。
缺少良好家庭教育和氛围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的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我们只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做题考试即可,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荼毒下长大的孩子,不用去思考如何创新。
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人骨子里存在一种“奴性”,对于现状逆来顺受,或倾向于依附于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是遭遇职场压榨时不知如何反抗,被领导PUA、被剥削劳动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表现为习得性无助,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我们通常觉得已经无能为力了,就这样吧,我们理所当然的将自己归为一个受害者。因为从小到大就是如此,我们在家庭、社会默认的规则下生存,我们好像无法反抗既定的规则。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是有选择的,一味的妥协带来的只是变本加厉的“压迫”。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只是因为我们给了别人伤害我们的机会。所以很多人考上大学后迫切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父母,这是一次出走,也是开始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
当我们进入职场,有很多憧憬,但慢慢地现实会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开始知道一些事物或者世界运行的“逻辑”,但是不得已还是得妥协,因为“活在别人的权下”,因为需要生存,不得不暂时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碎银几两。在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杠杆与之抗衡前,只能“卧薪尝胆”。暂时妥协的唯一原因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但也有朋友,不为五斗米“折腰”,曾经身上就剩几个铜板,好几天没饭吃,你会觉得有这么夸张吗,因为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维护着心中乌托邦和理想国。这种让人叹服但不一定值得效仿。
回到教育,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消除“奴性”,释放天性,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作为父母要真诚的与孩子对话,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出自由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氛围越自由,创造力越强,社会才不会这么卷,因为all roads lead to Rome。
“我们怕冒险,勉强安于现状,却又不能实现理想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成为我们的一种情绪债务,因此我们要正确认知自己,认识真理,摆脱我们的情绪债务,不断的去探寻这个过程!为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