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21 星期二 阴
【作息时间】
昨晚睡觉时间10.40,早上起床时间5.45。
【学习】
亲子读经:
读经:易经.谦卦、豫卦、随卦。朱子治家格言1-2、老子51-60章,各1遍,听1遍
妈妈:
读经:诗词启蒙31-40。
赖老师《学说集》136-14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章
【学习与感悟】
想和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海姆G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我今天只是看了一章,感觉受益匪浅,感触也很深。
相信每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对孩子寄予厚望,不幸的是,当孩子有点状况的时候我们父母当中很多人免不了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其实我们本意不想这样的,可常常控制不住而发生了沟通上的不幸和伤害。海姆G吉诺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面告诉我们当我们和孩子或者学生出现沟通不畅时,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沟通使用指南,它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给我们所有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方法。还给出了一些从基本交流原则生发出来的具体建议,知道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嗯,在今天所学习的第一章里面,我从书中许多实例中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子,也认识到这不懂这方面知识时不恰当的语言对孩子的造成的伤害。同时感受到使用语言的技巧和恰当语言所产生的魅力。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当我们能解读出孩子语言的密码时,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沟通也变得很畅快。而当我们没有解读出孩子语言所表示的真实信息时,而且没有相应的沟通技巧和相互尊重,只是说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距离和怨恨。那到底要怎么沟通呢?在建立尊重的前提下,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建议或者意见。也就是针对孩子的感受先回应,而不是直接针对其行为。因为我们人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是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这那个特别时刻他们的心情。所以,在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只有当人的心情平静时,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孩子更是这样。不要去反驳或者禁止孩子的强烈情绪,接受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直至消失。所以,谈话 的关键原则是理解和共鸣。对此,我想起前天和孩子的一次对话。放学了,我接孩子时,走在路上,孩子一脸苦闷和委屈,说了一句:“我今天很不爽!XX同学在课间时间抱拖着我下楼梯,老师批评了我。”,要是以前,我肯定会说:”是不是你跟他打闹,老师才批评你的?”孩子就会愤愤说”我没有,我没有。”然后就会变成一场吵闹和争辩。那天,我想到我学习到的技巧,先理解他的情绪,于是我对他说:“你看上去很委屈。”孩子本来是愤愤不平的,听了我的话,一下子眼泪滴下来,不过他马上擦干,情绪顿时平稳了许多,然后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虽然后来他说出来怎么处理,但我相信他自己有办法。
其实,之前看了一些书也有学习到,但我感觉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我的感受是除了学习,还需要多加练习,因为我们原有的思维和语言对我们的影响导致在我们情绪不稳时很容易使用原有错误的思维和语言来回应孩子的不端。如果我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我的家人和孩子,那这样我就成功了。但不幸的是,我没能做到,我常常对客人或者朋友非常有耐心,语言上非常能为他们考虑,照顾他们的感受。可是,对待家人,就像专家说的,我可能把他们当成我最安全最放心的对象,所以我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去。往往这样,很容易对家庭特别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只是我们没有意识而言。而今,我已经有意识到了,也在慢慢改变自己,在学习路上不断完善自我。有学习多少有点进步,不学习一定不进步,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