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六岁的儿子已经长到齐我的胸前,看这个样子,估计小学还没毕业就要赶上我了吧。
这个曾经软绵绵、脑袋都竖不起来的小家伙,到如今已经长成了身强体壮、来去似风的小伙子。
爷爷奶奶不禁感叹:“这么大了,就好带了。” 他们是想着: 不用担心不会吃,不用担心磕着碰着,也不用整日黏着。这倒真是让人轻松多了。
可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却满脸无奈: “谁说好带,你们只管会吃会喝,会跑会玩,对他没有那么多的期望,当然好带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从开始有他就从没有过轻松的时候。”
出生之前,还在肚子里就开始挂心;出生后操心吃喝拉撒,曾经对着屎啊尿啊还能研究个乐此不疲,搞得跟专家一样;一岁多时担心磕着碰着,步步紧跟;两岁多时,寸步不离做玩伴;三岁多时,又是为上学狠心分离;眼看着四五岁啦,上学不用操心了,小家伙开始独立思考了,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了,很多事情都要依着他,爸爸妈妈只好轮番上来斗智、斗智……因为耍狠真的不忍心……
我知道,接下来还有操不完的心: 上小学择校,课业辅导,兴趣爱好,还有培养孩子的脾性习惯等等。然后就是为高考折腾,等他上大学,那时,或许又要为就业做各种准备。
心里想着等他结了婚,就可以让他滚得远远的,我们好享受下悠闲的二人世界,开始旅行看世界。
但谁都知道,真的等他成了家,我们退了休,怕是年迈害怕孤独的我们,却会总想和他在一起吧。这样想着,真是一辈子操不完的心。只是,为人父母,总是愿意这样累并快乐着。
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做父母是第一次,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不知道哪些方法是有用的,哪些行动根本没必要,在摸索和琐碎中耗费心神。
我们做很多工作,都需要经过学习,拿到资格证才能入职。但父母,这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却有着最低的门槛。工作上,我们常常愿意听从前辈的建议和指导,而做父母,我们却反感别人教育我们怎么做。
做好的父母,大半是靠着自己的觉悟。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最优秀的,过上更加轻松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最优秀的父母。
学做父母,我们永远在进行时!
帮助孩子学会独立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我们的保护和照顾下,衣食无忧,快快乐乐,但孩子总要慢慢离开我们,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愿意与否。
独立生活是他长大成人的标志,我们对他的抚养也是为他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越早独立,他的生活能力越强,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他更能安全地、轻松地生活。
两三岁的时候,我有时和儿子聊天,不经意地问他问题: “如果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发现家里安安静静的,起来一看,大家都不在家,你怎么办?”
孩子很迷惑的问:“那你们去了哪里了呢?”
我说:“可能我们去上班了,也可能我们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也有可能,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不管怎么样,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你怎么办?”
儿子说:“那我就在家等着你们。”
我说: “那如果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呢?”
儿子很迷惑: “那应该怎么办呢?”
我说: “家里有吃的,喝的,你自己会找吧,家里有书有玩具,你自己会看会玩吧,如果等得很久了还没回来,那你就可以出门,去院子里找熟人问问,然后回家等着。记住门不要锁,因为如果锁了,你就进不来了。”
儿子说: “对对对,我自己吃饱、玩、睡觉,然后你们就回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问他这样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后来随着他长大,我又问了一两次,他后来也逐渐想出了更好的答案: “那我就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然后等着。”
“我还可以给你们打电话。你们所有人的电话我都记得。”
这周爸爸临时出差,没人送妈妈去上班,爷爷看着时间很早便去送。而奶奶想着小家伙不会那么早醒来,便去了菜园。于是家里,就真的一个人也没有。
当奶奶回来的时候,小家伙已经穿好衣服,坐在客厅里玩。奶奶很惊讶,说怎么这么早就醒来啦。
儿子骄傲地说: “我起来一个人也没看到,就自己从箱子里拿衣服穿上,刷牙洗脸,然后用手机给爷爷打了个电话,爷爷说一会儿就回来。”
当我听到他们转述这件事的时候,心中颇感欣慰。我不用担心他醒来不见一个亲人时会着急恐慌,他会很平静地做好他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寻求帮助。就算没有我们在身边,他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很好地生存、生活,尽管只有几岁,他也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了。
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不知是谁发明了积木,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想到了它,总之我最开始让爸爸给儿子买积木,最最最真实的原因是: 他玩积木,就不会一直让我陪着他了。
从最开始教他玩,逐渐到最后,他一个人对着一堆积木沉浸其中,一个多小时都安安静静地,我便乐哉乐哉去做家务或歇一会。
包括画画,吃午饭后我就给他摆上一大叠白纸和笔,他没事时坐下来便拿起笔涂涂画画,然后就停不下来。我便趁机去睡个午觉。
我也同很多家长一样,曾用过“你看一会儿电视”来偷偷懒。
我的这些懒人招省事招也有溃败的时候。
小家伙用积木堆成或用笔画出大桥、高楼、公路等自己觉得为之自豪的东西,定要呼喊着、拉拽着让我们去欣赏,在我们的惊奇和赞叹中陶醉得意一番。
我常常被打断,很不情愿地去看一看,有时认真、有时敷衍地配合一下他的要求,但很少去认真听他的想法。
昨天下班回到家,儿子说要给我展示他新建的宝塔,然后说还要给我画一张很特别的画。他让我看着他画,还要和他并排坐在一起。想着爸爸离开家,这个小家伙真的是很孤独,便把其它事放下,坐在他身边看他画。
他边画边讲解:“我画的是一座四层的桥,虽然桥墩是斜着的,跟其他桥墩不一样,但是非常非常结实,是用钢筋、水泥、铁制成的,这个桥可以一百年不倒。桥的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最上方有一盏三角形的灯。它的用处是当下雨的时候,其它的灯看起来不清楚时,这个灯就可以照亮路面。这个灯的上面还有很大的挡板,是用来保护这个灯的。”
他说着说着,就安静下来了,开始不断美化这座桥,沉浸在自己的设计中。
我为他这样敢想感到惊讶,我想起我们曾经多次和他一起去看正在修建的一桥、新建的三桥,我们在那儿吹风,他在那儿认真观察的场景。
这一次,我坐下来听听他的声音,了解到他的想法,像是重新认识了我的这个小家伙。
生活琐事的繁杂让我们步伐匆匆,少了对孩子的关注,我们尽力满足他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的需求,却忽略了他的精神需求,他一定希望他的每个想法都能和最亲的人分享,他的问题他的困惑也能及时得到指引。
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才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心意相通胜过反复说教;孩子的想法也总能让我们感到意外、惊奇,让我们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们也将促使我们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家园。
用平等商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暑假期间,为了保护视力,爸爸规定儿子一天只能看两次电视,第一次四十分钟,第二次三十分钟,可以自己选择开始的时间,但到了时间一定要关掉电视。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看电视的心情,也可以保护视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尽管开始,儿子有时看到精彩的部分很不情愿关,但在我们的坚持下,想着还有看的机会,便自觉地关上电视,开心地玩别的去了。
到后来有时我们走亲戚,他开始看电视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看看时间,算好结束时间,自觉保护眼睛。
小孩子吃零食很多时候并不是饿,只是习惯使然。可上火流鼻血、喉咙疼却常常让我担心不已。尽管曾经坚决反对儿子吃那些垃圾食品,但耐不住哭闹,还是会妥协,然后又增添了忧虑。
后来我们和他讲道理,告诉他我们也知道有些零食好吃,但上火了就不健康了,和他商量着一次少吃一点,然后再用喝温水、吃水果来降火。后来慢慢地,买东西时他就自己选择买水果和不上火的食物了。
今天路过集市,看见有个摊位在炸馓子,正是我们小时候爱吃的那种,刚出锅,感觉好诱人啊。我忍不住告诉儿子:“这就是妈妈小时候很爱吃的馓子。”小家伙说: “我看着也觉得很好吃,可是我不能吃,会喉咙疼。”
他在学校午睡后,老师发点心,如果是辣的或焦脆的,他就不吃,有一次还放在书包里说带回来给爸爸吃。
这些事情我们没有强制,只有坚持,和他商量解决办法,他能够理解并为了健康而自觉克制自己。
在学做父母的路上,我们依然有困惑,有难题。但我们和孩子一起,不断摸索、改进,不断学习。尽管不完美,但我们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在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也在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