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励志的人生往往也是最悲剧的人生——匡扶汉室的三代人

读三国的人很多,读得懂的人不太多。我就属于那种读过一些,但只知皮毛的那部分人之一。

后来有幸读到了《大汉帝国在巴蜀》这本书,使自己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更深了一些。

我个人认为,饶胜文教授的这本著作,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不难懂,但也不算很生动(毕竟学术气息稍多一些)。对于想要深入探寻三国历史真相的“骨灰级”历史爱好者,会有不小的帮助。

“做学问确实不易”是我读完此书最直观的感受。当然,还有一种感受是经过断断续续地回味以后才有的,这种感受绝对不是“鸡汤味儿”,反而有些“伤痛范儿”,即:

最励志的人生,往往也是最悲剧的人生。

皇叔:收获的越多,反转的越狠

刘备咱们都认识。三国剧情的主角之一,“英雄”、“仁君”、“明主”,属于“伟光正”的一派。而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有很大一部分是违背“伟光正”准则的。但这不影响他一生的“励志”色彩。不过,励志的同时,他身上的悲情色彩似乎更浓。

30岁以前:出身不好,艰难创业

刘备他家虽是皇室宗亲,但却属于传了好几代、支系太偏的那一族,所以家里没有继承啥产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悲惨的是,刘备的父亲去世太早,留下母亲独自抚养刘备成年,家里就更拮据了。

不过刘母眼界毕竟宽一些,所以千方百计让刘备去读书。后来在同宗的一个叫刘元起的叔父的资助下,15岁的刘备才得以去名师那里读书学习。

这个名师是卢植,属于那个年代“国民教授”兼“模范官员”一般的人物,在政界和学界都很有威望。刘备在他那里学习的时间、方式和内容都不甚明了,但好歹算是有了“名师栽培证书”,这在那个时候就属于清华北大的毕业证。

更重要的是,刘备学习期间,结交了像公孙瓒这样的有为青年,日后对他帮助甚大。

学习读书前后,刘备更热衷于年轻人的那点爱好:机车运动(骑马)、流行音乐(音乐)、潮流时装(美衣服)以及江湖义气(结交豪侠)。并且在日常社交活动中表现出了老成持重、仗义大度的领袖气质,在社会上逐渐积累了些许人气(此期间与关羽张飞拜了把子),也促使了刘备萌生将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生规划。

但即便如此,刘备家底微薄、地位不高,还是令他出道的时候起点过低。

比如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他也不过是隶属于地方军阀麾下的零散民兵势力,立过一些功,也做过乡镇级别的小官,但却经常被上级忽视甚至欺负。所以在后来,刘备跟地方政府里一个管组织口的上级领导(都邮)发生冲突,还动手打了领导,羞愧担惊之下逃之夭夭。

然后他又去了华北一带四处给地方政府打工,后来又被推举成为高唐县县长,在那里负责围剿黄巾起义军的残余势力。但是,起义军一时势大,在一次冲突中打败了刘备的民兵队伍,还把刘备打伤,不得已而再次逃命。

这是刘备创业初始的落魄阶段。而此时,曹操、袁绍、袁术、孙坚等三国主角们则参与的是诸侯“讨伐董卓”的国家顶级政治活动,从此迈入了高层政治俱乐部。演义里描写刘备也参与了此次活动,但史书记载里,那时的刘备还在高唐等地忙活着组织乡勇对付黄巾贼寇,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参加讨伐董卓的行动。换句话说,可能那时候曹操他们都不知道刘备这个人。

毕竟曹操他家是中央公务员家庭,袁绍和袁术是名门大户的公子哥,孙坚也已经通过战功成为中级军事干部,他们的起点都比那时的刘备高很多。甚至刘备的老同学公孙瓒,也已经是河北北部地区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奋武将军),可谓哪一个都比刘备强。

30出头:投靠同学,稳住阵脚

刘备在高唐差点丢了命,不得已跑到公孙瓒那里。老同学公孙瓒与他的关系确实很铁,不仅收留了刘备,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临时编制——别部司马(军事官职)。刘备也很感激,确实为公孙瓒出了力,帮助老同学对付河北的另一个地方军阀袁绍。因为对付袁绍立了功,公孙瓒推举刘备去平原县当了县令。算是再次走上创业之路。

随后,刘备的时运再次转好。

由于他本人情商高,做事仗义,治理地方也比较公正,所以父老乡亲都比较爱戴刘备。这就造成了良好的群众舆论,使得刘备的“仁德”名声广泛传播。于是乎,当徐州州牧(省长级别)陶谦遇到黄巾乱党围攻时,就去找附近的刘备求救。

刘备惊喜于自己的名号如此得人心,于是欣然救援陶谦。后来,刘备就逐渐走进徐州势力范围,协助陶谦做事,并由此打通了徐州当地的人脉。再后来陶谦跟曹操交恶,刘备再度被前者委以重任,甚至在大病将死之时把州牧之位让给刘备,使刘备一下子成了省部级高官,具备了成为“诸侯”的资质。

这让刘备看到了自己事业的美好前景。

35岁以后:权谋恶斗,死里逃生

当上州牧的刘备,其实是进入了当时大小诸侯争斗的“淘汰赛”阶段,竞争是很激烈的,输家的结局往往也是很惨的。

这个阶段,刘备跟曹操、吕布、袁术等中原名人缠斗在一起,命运几起几伏,遭遇很是惊险。

先是吕布对他搞偷袭,袁术也趁火打劫,吕布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一窝端给绑架了;后来吕布放了刘备家人,刘备再次招兵买马恢复实力,却被眼红的吕布再次打得七零八落;再然后刘备跑去投奔曹操,曹操给他封官许愿、发放工资,让他再去打吕布;后来曹操联合刘备一起杀死吕布,刘备又被曹操推荐到了东汉中央政府任职(左将军),并接近了汉献帝,被小皇帝按照宗室辈分称作“皇叔”。刘备由此再次看到了光明的人生前景——匡扶汉室。

可惜,刘备任职的中央政府其实处于曹操的管控之中,喊他“皇叔”的汉献帝也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而刘备却因为皇室宗亲的身份,而被牵扯进了刺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当中。刘备逃离中央政府许昌,再次跑到徐州举兵闹事,声称要讨伐“奸臣曹操”。由此,曹、刘结下夺命之仇。

不幸的是,刘备以为自己振臂一呼,大家都会纷纷响应。结果站在他那边出力的人寥寥无几,于是很快被统率大军而来的曹操击溃。刘备仓皇而逃,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结拜兄弟关羽被人家俘虏。

刘备再次从人生“小巅峰”落到亡命天涯的境地。这回,他选择投靠曹操的死对头——河北名门军阀袁绍。虽然之前刘备帮着同学公孙瓒跟袁绍作对,但毕竟已经是多年前的事,而公孙瓒也早已被袁绍干掉。所以,袁绍倒是很高兴地接纳了以“仁德”而闻名的刘备,用来给自己的幕僚班子增添人望。

40岁以后:寄人篱下,反复被弃

刘备在袁绍那不仅捡了一条命,而且也被袁绍给了官职、发了工资。

但是,袁绍只是养着他给自己撑门面,没打算重用他做大事。刘备很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让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于是乎,刘备向袁绍建议联合南方的刘表一起对付曹操,并推荐自己去担任沟通的使者。

袁绍欣然应允,刘备立刻启程。算是告别了寄人篱下,郁郁不欢的日子。

刘备到了刘表那里,转而在刘表手下工作,希望能在这里发挥价值,实现抱负。不幸的是,刘表虽然也是皇室宗亲,也是地方豪强,但同样对人望过高的刘备心有提防。

刘表把刘备安置到新野县城,给刘备一部分兵马粮草,定期还结算工资,让刘备为他看守荆州的北大门,防备曹操。

刘备在此还是比较敬业的,并趁机收拢了一批荆州人士,逐渐又揽起来一批创业的资源。但这却让刘表以及麾下的幕僚对他更不放心,害怕刘备将来会喧宾夺主,抢了他们在荆州的基业。所以刘备后来多次建议刘表对曹操搞偷袭,刘表就是不听。

结果,当曹操消灭袁绍,平定北方之后,矛头就对准了荆州。而刘表此时一病不起,很快一命呜呼。他的继承人刘琮丝毫没有跟刘备打招呼,就宣布投降曹操。这让刘备差一点被曹操再次擒获。

所幸刘备在以往历次失败中练就了拔腿快跑的本事,得以在千钧一发之际逃离曹操的追杀。

可惜,命虽然保住了,但好不容易积累的那点创业资源又都“赔光了”。

47岁:咬牙坚持,逆风翻盘

拼命摆脱曹操追杀的刘备,再次陷入人生的最低谷。他的兵马所剩无几,老婆也在逃命过程中自杀身亡。眼见马上年过半百,于是哀叹自己很可能此生再无翻身之日。

不过,他在荆州招纳的那位年轻军师诸葛亮却给刘备指明了道路。

在诸葛亮和手下铁杆幕僚的鼓励下,刘备向东面江浙地区的孙权寻求协助。经过双方一番权衡博弈,孙权选择与刘备联合对付曹操。后来就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孙刘联军密切配合,灵活运用了各种自然、地理和战术优势,击败了轻敌冒进的曹操,使得后者“一口气统一天下”的企图就此破灭,并退出长江以南地区。

借着战胜强敌对手的声势,刘备迅速占领了荆州的一大片地盘,再次从事业低谷中走了出来。真真实实地成为了一个有人、有地、有钱的诸侯。

50岁到60岁:人生高光,蒸蒸日上

刘备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个大器晚成的命。

进入半百的年纪,刘备的事业开始强烈地顺风顺水起来。先是占据荆州,获得了稳定的土地财税、收纳了一大批幕僚兵将;后来又机缘巧合,接受益州州牧刘璋的邀请,前往四川帮助后者抵御曹操的威胁,并用了几年的时间,采取不太光彩的手段把刘璋手底下的地盘全部抢到了自己的手里;再后来亲自领兵与曹操争夺益州北部的汉中地区,并凭借多年摔打磨砺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击败曹操,威服四方。

完成扩充地盘的任务后,刘备在下属幕僚的支持下,给自己加封王爵,称“汉中王”。随后不久,曹操病死,曹丕接班,后者还把傀儡皇帝汉献帝赶下台,自己登基当皇帝,建立曹魏政权。

刘备抓住这个机会,声称曹丕“害死汉献帝”,篡夺大汉江山,于是自己以皇室宗亲的身份,在下属百官的“大力支持”之下,接替汉献帝登基做了“大汉天子”。

刘备由此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

61岁:一着不慎,晚节不保

刘备称帝以前,他的拜把兄弟关羽负责帮他守卫荆州东大门。可当关羽在跟北方的曹操争地盘的时候,东面的老朋友孙权对刘备他们哥几个蒸蒸日上的事业感到眼红,于是对关羽搞了一次偷袭,导致关羽被杀。后来据说三弟张飞为了替二哥报仇,一时着急,虐待了下属,结果被下属暗杀。

对于多年陪伴自己的两个兄弟被杀这件事,刘备内心当然悲痛。但是他隐忍了一年有余,目的是为了忙活当皇帝的事。等到皇位坐稳以后,刘备不顾劝阻,执意出兵要跟背信弃义的孙权死磕。

刘备攻打孙权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事并不好交代。反正肯定不是为兄弟报仇这么简单,其中必定夹杂着地缘政治和战略规划的考虑。只是结果非常糟糕。

刘备在夷陵这个地方遭遇孙权麾下首席军事专家陆逊的致命打击,导致刘备的军营被大火烧光,兵将损失惨重,不得不仓皇奔逃。

这一败,几乎输光了带出来的家底。更可悲的是,经此一败,四川当地反“刘备”的地方势力趁机散播谣言,兴风作乱,搞得刘备都不敢回四川了,而是呆在永安(今重庆永安)。

在永安,心灰意冷的刘备感哀叹不已。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多次在巨大危机中化险为夷、在坚持拼搏下逆风翻盘。可眼下,自己年老力衰,再也没有当年的旺盛精力。如今惨遭大败,他也没了心气和耐力去总结教训、择日再战。更要命的是,他的大后方四川境内,反对他的声音此起彼伏,更让他倍受打击。

辛辛苦苦一辈子,回过头来老样子

不知刘备在永安度过人生最后那段凄惨光阴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命运不公”或者“时运不济”。因为每当他经过顽强地抗争,走出逆境,接近成功的时候,总会遭遇命运带给他的各种悲惨的“反转”。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刘备这一辈子,励志不假,但确实很悲催。

如果他当年选择在曹操、袁绍或者刘表那里安心做官,见风使舵,顺应潮流大势,或许完全能够过上舒适安逸,幸福善终的生活。只不过,以刘备的性格和人设,他毕竟不会做出这种选择。

武侯:勤奋的越狠,回报的越差

刘备死后,蜀汉历史的主角人物变成了诸葛亮。与他的主公刘备相比,诸葛亮的出身很不错,前半段人生也相对顺利精彩。但是当他接过了刘备赋予的主角光环以后,也遭受了“励志而悲催”的debuff。

20岁以前:才华横溢的杰出青年

诸葛亮他们家当然不是皇室宗亲,但也算是官宦子弟。祖上一直是山东临沂(琅琊)的豪门大族。

诸葛亮不到十岁就没了爹妈,于是跟着叔叔去了荆州生活。叔叔活着的时候是替刘表打工,有不错的工资俸禄,有余力保证诸葛亮的吃穿和教育。

诸葛亮少年时期如何成长不得而知。反正等到他18岁左右的时候,才华学问就已经很不得了了。那时又赶上叔父去世,诸葛亮大约是继承了一些地产,于是选择在湖北襄阳(隆中)一带隐居,过着无忧无虑的小资生活。

诸葛亮宅在隆中,却不宅在家里。他经常与当地的名流人士交往,在一起喝茶饮酒的同时,顺便讨论学术,交流时政。

那时候没有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络,所以跟世俗社会的文化人士聊天,就相当于现代人读书看报刷头条的行为。诸葛亮由此增进了学识,拓展了眼界。

他本人是学霸中的学霸,心智成熟,志向高远,跟徐庶、崔钧等学霸基友在一起时,他曾毫不脸红地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还说基友们将来只能当上市长、省长,而自己绝对“前途不可限量”。

大家听他这么说,不仅不会生气,还完全认同。因为诸葛亮确实太聪明、太博学了。只是他确实比较“清高”,有抱负但不愿意轻易做官,不屑于在名利场上争来争去。

如果没有人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地去请他,估计诸葛亮这辈子都会选择在民间做一个“国民偶像”,自由快活地度过一生。

40岁以前:随知己明主奔波创业

刘备后来三顾茅庐,把诸葛亮彻底感动。他觉得是时候告别宅男生活而去干一番事业了。

然后诸葛亮一改“散漫清高”的人设,化身为勤劳敬业的策划总监,为自己的刘老板谋划创业的路径。他的眼光独到,对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判断都很到位,因此很受老板刘备的赏识。

接下来,刘备的创业历程差不多就是按照诸葛亮提供的剧本来进行的。虽然期间遭遇了荆州的背叛,但诸葛亮极力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从而在赤壁打败了死对头曹操,并使刘备在荆州立足,获得了创业的基础。

这个过程不仅辛苦奔波,而且充满危险。幸好诸葛亮脑子好使,刘备也意志坚定,所以最终事业得以延续,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景。

再接下来,刘备入蜀,夺取了益州。又经过一番血战,夺下汉中。虽然诸葛亮没有全程参与这两件大事,但他却作为后方支柱,为刘备在前方进行“巅峰表演”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这个活可并不轻松,但诸葛亮完成的一直很好。

40岁:接受托孤成为主角

要知道,人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须有得力的助手在幕后给予支持。

迈克杰克逊确实是神级巨星,但如果没有幕后团队为他进行顶级的包装,他当年可能也就是一个会跳舞的黑人青年而已。

刘备也一样,他人生最巅峰的那十年,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幕后团队是他成功的有力支撑。而以前,刘备缺少的就是诸葛亮这样能力全面、精力充沛、忠心不二的幕后助手。

不过,后来登基当了皇帝,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执意去跟孙权打仗,结果遭遇人生最大的一次失败。

这回,刘备失去了奋斗的意志,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把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匡扶汉室——交给了诸葛亮,只有他是刘备最信任、最有能力的身边人。

从此,诸葛亮成为匡扶汉室的主角。

从44岁到53岁: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是自己一个人在撑着蜀汉的国运。

刘禅当了皇帝,能力非常有限,好在还能听诸葛亮的话,使得身为丞相和武乡侯的诸葛亮得以在广阔的舞台上肆意挥洒才华。

以前,我一直以为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他在军事上面的“精彩表现”只是小说里的神化而已。后来才了解,军事方面,诸葛亮也非常有才干,而且绝不是一般的水平。

他先是平定了南部国境的叛乱,然后便用8年的时间,发动了对北方曹魏政权的6次北伐战争。

6次北伐,结果上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达到光复中原的目的。但其实,通过6次战争,蜀汉北方边境的防备力量得以强化,军事控制区也逐步扩大,很好地扩张了蜀汉的政治影响力。

而8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诸葛亮都呆在了北伐的前方基地——汉中城,也就是下定了决心一定得“克复中原,恢复汉室”。

后人常常诟病诸葛亮不会用兵,比如第一次北伐期间,因为任用“水平一般”的马谡守卫军事要地街亭,导致此地失守,引发全军溃败。

但其实,街亭未必有那么重要,丢了它未必就会对蜀军的战略造成致命危害。而关键在于:第一次北伐一开始非常顺利,诸葛亮麾下的蜀军从上到下士气大振,并滋生了强烈的轻敌心理,认为曹魏一时半会不大可能缓过劲来。所以当曹军突然全力攻打街亭并击溃马谡之后,大军一下子感到恐慌,因而导致连锁溃散。

对此,诸葛亮总结了教训,进行了改进。因此在后来5次北伐期间,尽管遭遇强敌抵抗、后勤不足等困难而无法取胜,但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溃败、溃逃的慌乱局面。甚至曾多次在军事撤退期间,击败前来追击的魏军,并使魏军一代名将张郃丧命。

能使军队进攻有序,撤退有度,且多次战败而军心不散,甚至可以伏杀乘胜追击的敌人。这难道不是优秀军事家的能力吗?

除了战术上的这种指挥才干,诸葛亮也通过6北伐展现了他在军事战略上的优异才能。前面说过,6次北伐没能“克复中原”,但却极大扩充了蜀汉的生存空间,并动摇了曹魏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基础,让后者始终无法安心发展国力。

要知道,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里,其实就属诸葛亮支撑的蜀汉最贫弱。按理说,他们能千方百计守住四川盆地这块家业就不错了,要想凭借自己的实力把地盘最大的曹魏推翻,简直难于登天。

可是,对于蜀汉来说,军事上的积极主动,才是确保国内平安,争取自身长存的最大保障。一旦采取保守的战略守势,那么强大的曹魏就会掌握主动权,通过碾压式的实力,一点一点地蚕食掉蜀汉的生存空间。因此,诸葛亮才会终其一生,拼了老命去北伐。

当然,诸葛亮也并非是为了北伐而北伐。在他的谋划中,北伐的长期战略是蚕食曹魏的领土。这期间东吴的孙权也会在长江东部战线上对曹魏发起攻势。双方东西合击,不停地给曹魏制造麻烦,一点点消耗其国力和民心,增加胜利的几率。

这个长期规划其实是很合理的,如果诸葛亮活得久一些,或者他的接班人继续遵循这种战略,那么,兴许“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就能实现。

可惜,诸葛亮人生的最后8年,耗尽全部生命力来把这个长期战略规划付诸实施,却只是完成了开头任务,更艰巨的任务尚未开始。

大约是在53岁那年,诸葛亮的身子就彻底撑不住了,带着遗憾死在了北伐前线,据说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设下军事战术计谋,不仅避免了军队的溃败,还让曹魏一方的军事能人司马懿吃了亏。

诸葛亮这辈子,开头挺好,如果他选择稳妥的人生规划,那他后来的人生要么是在安逸舒适的养老状态中度过,要么是在高官厚禄的名利场上步步上爬,反正肯定有能力在那个乱世里面老死善终。但是呢,他选择了跟随“知己者”,投入前途不明、波云诡谲的创业征途,去实现那个看似光辉、实则艰辛的“复兴大业”。

后来,匡扶汉室就成了诸葛亮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从那个时代的法理上说,是正义的。他也为此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虽然只有8年),把命搭在了里面。纵观同时代的曹魏和东吴,都找不出如此忠心敬业的顶级大臣。

诸葛亮最后8年的所作所为,不仅辛勤,而且周到,甚至安排了自己死后的工作分工,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只可惜,蜀汉后来的国运发展,确实对不起他的一番努力。

生前拼命争取,得来的只有颗粒回报;死后渴望保存,却终究沦入他人囊中。真是越努力,越没有回报。

麒麟儿:期许的越大,扑街的越甚

姜维被赞为“麒麟儿”,说明他才干优异,非常人能比。我说他后来“扑街”,不是说他名不符实,而是说他没有实现诸葛亮对他的期望,没能在“匡扶汉室”的事业里做出足够的贡献。

26岁:成为高人的弟子,拥有光辉的前途

诸葛亮收姜维为亲传弟子的时候,姜维大约才26岁。

他以前是曹魏在西北地区的一名地方军事干部(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地曹魏的军队和官员们人心惶惶。由于姜维跟上级有一些恩怨过节,使得上级总觉得姜维会趁机造反。因此,在一次出逃行动中,姜维被上级抛弃。后来他又辗转求助,却发现没人愿意搭理他。于是一气之下,姜维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本着“尽最大努力挖曹魏墙角”的态度热情接待了这位投降的年轻人,经过一番交流,发现该小伙儿见识过人,眼界非常。后来又经过一段日子的相处,诸葛亮坚信自己遇到了一个“骨骼惊奇”、“潜质无限”的优秀人才。于是正式招收姜维为自己的亲传弟子,并决心把平生所学全部传给这位徒弟。

姜维由此正式加入蜀汉的创业团队,并成为准核心成员。

30岁至50岁:担任后期团队成员,活跃北方军事领域

诸葛亮带着姜维参加历次北伐,边教学边实践,传授的更多是军事战略战术方面的知识。后续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诸葛亮没来得及公布,便劳累过度,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诸葛亮一死,蜀汉政府的领导班子就经历了一番变动。姜维虽说是诸葛亮最器重的弟子,但当时毕竟只有30来岁,资历尚浅。因此主持大局的是蒋琬、费祎、董允等老一辈大臣。

蒋琬接替丞相职务,带着姜维继续蹲守在汉中地区,算是在表面上延续诸葛亮积极主动的军事战略。

这期间,姜维以中级军事将领的身份参与了在边境地区跟曹魏军队的打打闹闹。双方在此期间互有攻防,却没有出现改变态势的机会。

蒋琬不久也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费祎成为了接班丞相,并一改积极进攻的战略,选择战略收缩。而且,费祎不怎么待见姜维。

此时,40多岁的姜维因为军功和熬资历,成为了蜀汉军界的高级干部(镇西大将军),也逐渐有了全力以赴实现师父“匡扶汉室”遗愿的想法。为此,姜维多次请求朝廷允许他积极开拓北部边界。但费祎却经常打压他的请求,或者克扣他的兵马粮草。

史书没有具体的细节去描述费祎和姜维之间的恩恩怨怨,但是遭遇“打压”的姜维仍然尽忠职守,时时刻刻保卫着蜀汉的北方门户。

十几年的时间里,姜维虽然遭遇过很多败仗,但也多次打击了曹魏西北地区的军力。所以有他在,那段时间蜀汉的北部边疆还算安稳。

50岁以后:虽熬成军事主角,却没有团队支持

费祎没有因工作而累死,反而遭遇刺杀身亡。

费祎一死,对姜维的桎梏就减轻了很多,他一时成为国家最高军事统帅(都督内外军事、大将军)。

有了地位和权力,姜维就展开了“匡扶汉室”的事业。他也跟师父诸葛亮一样搞了差不多6次北伐,结果也都是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区别是,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未能有巨大的胜利,但也能得到土地或人口方面的小的收获;姜维的北伐,除了一些战场上的胜利以外,获得的现实收益并不多。

更要命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前前后后,依靠自身的超高人望、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确保了后方朝廷能够团结一心,上下合力,使得北伐即便遭遇一时的逆境,依然国内安稳,舆论平和。反观姜维的几次北伐,打了胜仗还好,一旦遭遇失败,立刻引起强烈的官场埋怨和民间诉苦。

大家都说姜维是在劳民伤财,搞坏民生。

此时,蜀汉朝廷之内,已经没有了栋梁之材,反而是黄皓等宦官把持朝政,忽悠刘禅吃喝玩乐。所以,对于北伐和匡扶汉室这种费心思、耗精力的事情,黄皓和刘禅君臣二人肯定十分抵触。

不过,刘禅年纪也不小了,也明白一些人情世故,更明白姜维对自己是忠心的,只是他性格深处那种安于现状、害怕麻烦的基因时刻左右着自己,因此不可能像老父亲刘备那样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他更信任的是始终陪在身边,比媳妇还理解他的宦官,这些人毕竟只能围着他转。

当姜维得知黄皓处处为难自己,在皇帝耳边说自己坏话的时候,一气之下给刘禅上书,建议杀掉黄皓。但刘禅直接拒绝,毫不商量。姜维也因此感受到了这个宦官的能量。

由于害怕黄皓一党的报复,姜维选择离开中央朝廷,以守卫边疆的名义,再次跑到北方边境(沓中)领兵驻守。从此蜀汉中央再无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打算。

在蜀汉民间,士绅百姓也对刘禅的朝廷渐渐离心,各种政治谣言和灰色段子充斥大街小巷。这种情形,连皇帝都没人支持,谁会去支持一个害怕宦官的将军呢?

姜维就在这样一个“朝廷不思进取、民间不抱希望”的环境中,见证了蜀汉的败亡。

60岁:是孤勇者,还是老顽固

灭掉蜀汉的是曹魏。

在姜维61岁那年,曹魏大军南下,发动灭国战争。虽然蜀汉朝廷丧失了北伐的斗志,但保家卫国的意志还是有的,可惜实力悬殊,很多人以死殉国,却挡不住曹魏的兵锋。

姜维几经转战,带领麾下忠义之士且战且退,最终在成都北部的关隘要地剑阁驻兵防守。他打算“关在人在,关破人亡”,且经过一番血战,逼得敌人打算撤退。奈何此时曹魏大军一支偏师绕过险关,偷袭成都。

刘禅朝廷早已吓破了胆。权衡利弊之下,刘禅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于是“顺应时代潮流”,选择投降。

姜维得知皇帝投降,既羞又气。但事已至此,他也选择了投降。

他为什么这么选?为什么不战死沙场或自杀殉国?这事不好说,只有他本人才清楚。

不过,事情没完。带领曹魏大军的主将钟会,觉得自己有灭蜀之功,能力很强,手下军队也多,因此生出了把四川盆地据为己有的想法。

此时的姜维恰好屈居在钟会手下,并看出了这个家伙有不轨之心,于是心生一计,打算给曹魏内部添把火,破坏他们的团结,也算是“将功补过,告慰师父的在天之灵”。然后,他接近钟会,“大献殷勤”,千方百计地鼓捣着钟会另起炉灶。然而好景不长,钟会的企图很快败露,遭到杀害。而姜维,也在这场“闹剧”中被杀身亡。

一世英雄,落得如此下场,即便“唏嘘”两个字也难以抒发很多人的感慨。

你可以细品:姜维本来就是曹魏那边投降过来“转正”的人,结果后来只有他这个“曾经的敌人”在积极帮助蜀汉来挖曹魏的墙角,也是他在国家灭亡的前夕积极地抵挡“当年效忠的祖国”,甚至在蜀汉灭亡以后,他还在想着折腾曹魏,为蜀汉报仇。反而刘禅这个蜀汉的当家人,一点也不留恋自己的社稷,最后心安理得地搬家去曹魏养老了。

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难道一把年纪的姜维不会感到心痛吗?他如何在死后去面对恩师诸葛亮呢?

不过说到底,我们都是局外人,那段历史也离我们太远了,留下的史料也并不详尽确实。所以难以对姜维做出公允恰当的评价。

到底姜维是一个坚守理想的“孤勇者”,还是一个不通大势的“老顽固”,就让当年那些人自己去评判吧。

自此,皇叔、武侯、麒麟儿三代人为“匡扶汉室”理想而奋斗的故事就此落幕了。这是一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故事,也是一段不忘初心、死而后已的故事。故事的总体基调显得悲凉,但也具备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不管怎么说,他们君臣三代人这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劲儿,还是非常励志的。

励志的人生往往也是悲剧的人生。这句话你怎么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772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45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61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4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57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9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6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1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7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1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6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6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74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国是历史上最为人熟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总的来说,这些人分为谋士和武将,无论是魏蜀吴三国...
    张思帆阅读 4,133评论 0 0
  • 三国是历史上最为人熟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总的来说,这些人分为谋士和武将,无论是魏蜀吴三国...
    张思帆阅读 3,338评论 0 0
  • 整个三国,正史以《三国志》最为著名,但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飞过的百合花田阅读 1,534评论 0 3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悠哉地唱着词儿起身。 一旁的刘备在心里长吁一口气! ...
    枕藏写影视阅读 1,917评论 1 12
  • 说到诸葛亮,相信给大家最多印象是在《三国演义》里。不过,《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色彩浓重的一部小说。而且作者罗贯中先...
    不朽之心阅读 1,754评论 22 23